賴清德推國安法制挑釁對岸? 李問:防竊賊裝警鈴不能說是挑釁

▲總統府發言人李問。(資料照/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總統府發言人李問30日表示,總統賴清德提出國安法制措施後,部分評論錯誤指控,這些政策對中國進行「挑釁」,這完全不是事實。他舉例,針對滲透進行自我防衛,並不是挑釁,這就像假使有一個房子爲了防範竊賊入侵,因而安裝警鈴系統,不能說警鈴系統對竊賊進行挑釁。

李問表示,昨天他參加 民進黨國際部主辦的《堅韌之島》系列國際座談,討論「全社會防衛韌性」以及強化國安法制等主題。他說,感謝國際事務部熱情邀請,還記得去年四月開啓這一系列國際座談會,與臺北的各國友人進行交流,當時他擔任第一場次的主持人,邀請來自烏克蘭民間團體的夥伴經驗分享。

李問說,臺灣長期面臨複合式、多層次的國安威脅與風險,不僅限於傳統軍事威脅,更擴及到法律戰、經濟脅迫、海上騷擾、基處設施破壞(如海底纜線)、資安攻擊、錯假訊息、間諜滲透、統戰措施等,形成廣泛的光譜。

李問表示,隨着國際地緣政治變化,不只臺灣面臨多層次的國安威脅,印太地區與歐洲民主國家,更是共同面對挑戰,需要更多國際交流與對話。他強調,多層次、多領域、多面向的國安威脅,形成一個光譜,涵蓋至少三大領域:軍事威脅、灰色地帶及混合威脅、政治作戰等,彼此重疊交錯。中國透過硬實力、銳實力、軟實力等不同手法,交互運用。

李問說,總統賴清德上任以來,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宣示,目的是強化臺灣社會的免疫力,針對不同的國安威脅進行全盤檢視與診斷,守護我們的國家安全。特別是臺灣是民主法治國家,透過更完善的制度及法律規範,才能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對症下藥。

李問指出,賴清德在2月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除了希望持續深化臺美關係,更承諾將國防預算提升到GDP的3%以上,提升臺灣國防自我防衛能力;總統府在去年9月也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強化臺灣社會因應各種天災地變、大型意外及地緣政治風險的應變能力;確保民間社會各界的力量,貢獻於強化國家與社會的安全。目前已經進行三次會議,並且進行演練。

另外,李問也提到,賴清德在3月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針對國安法制提出強化措施,針對5大國安統戰威脅提出的17項因應策略,其中多數與應對中國統戰或「三戰」密切相關: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李問說,每一項重要的政策宣示,對於光譜中不同的國安挑戰,提出應對策略。賴清德提出國安法制措施後,部分評論錯誤指控,這些政策對中國進行「挑釁」,這完全不是事實。

他舉例,針對滲透進行自我防衛,並不是挑釁,這就像假使有一個房子爲了防範竊賊入侵,因而安裝警鈴系統,不能說警鈴系統對竊賊進行挑釁。他說,過去,國際社會有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有些人認爲臺灣該優先將資源投入防禦大規模軍事入侵,也有人認爲應優處理常態性灰色地帶威脅的侵擾,「我認爲,不同類型的國安威脅交互影響、彼此相互強化,應該進行全盤檢視」。

李問表示,面對間諜案引起國安疑慮,臺灣必須嚴正檢視,現行制度須加強之處;也必須謹記,任何政黨或組織,都有可能成爲滲透的目標;面對日益複雜且廣泛的國家安全風險,必須推動更完善的國安法制,正視挑戰的迫切性,纔能有效守護我們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