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談制憲卻忽略李萬居?扁早就送匾「民主先聲」致敬
民衆黨發言人吳怡萱30日提到,前總統陳水扁曾親贈「民主先聲」匾額予李萬居故居,以示對其民主理念的尊重與肯定。(圖/取自吳怡萱臉書)
總統賴清德日前在「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中,談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時指出,無論是五五憲草或1946年中華民國制憲大會,「臺灣沒有派員參加」。此言一出引發部分人士質疑對歷史認知有所偏差。民衆黨發言人吳怡萱30日批評賴清德對歷史理解片面,更質疑其忽略參與當年制憲會議的臺灣代表李萬居,形同錯置歷史、試圖重新定義民主進程。
吳怡萱3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李萬居是臺灣民主運動的重要先驅,曾於1946年代表臺灣參與中華民國制憲大會,其貢獻受到歷屆政治人物肯定。她提到,前總統陳水扁曾親贈「民主先聲」匾額予李萬居故居,以示對其民主理念的尊重與肯定。吳怡萱痛批,「一個總是把民主掛在嘴邊的總統,卻連李萬居都不認識,這是失誤也是失格。」
賴清德在演講中表示,當年無論是1936年的五五憲草或1946年正式制憲過程,臺灣並未實際派出代表參與,因此強調今日臺灣主體性乃是經過七次修憲、民主轉型才逐步建立的。然而,此說法也引發不同解讀。
對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迴應表示,歷史上確實有臺灣人參與制憲會議,但這些所謂「代表」多是國民政府時期指定人選,難以反映當時臺灣的主流民意。她強調,賴總統所指的是臺灣人民未以自主方式參與制憲,並非否認個別人士的歷史角色。
吳怡萱則認爲,民進黨對賴清德的說法也難以完全護航,直言賴總統過去曾稱中華民國憲法爲「災難」、主張廢除監察院,如今卻在宣講中高度肯定五權憲法與憲政制度,顯示前後立場矛盾,「把民主和憲政變成工具,纔是真正的災難。」
此外,吳怡萱提到,2023年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曾參訪李萬居故居,表達對其推動民主貢獻的敬意,並呼籲應正視歷史人物的價值,不應因政治立場而有選擇性詮釋。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系列演說目前已進行三場,雖聚焦民主憲政、國家安全等核心議題,但也持續引發藍白陣營針對歷史敘事與政治語言的攻防。後續演講如何迴應外界批評,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