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讓臺灣搭上民主化退潮

季青漫畫

筆者二○一九年五月到總統府參訪,導覽後段最爲突出的背板字卡,是鄭南榕先生「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堅持。誰能想到,二○二四年四月出席「1○○%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開幕記者會的賴清德,掌權後就將鄭南榕先生的理想棄如敝屣,用「賴十七條」扼殺民主,讓臺灣搭上第三波民主化退潮的順風車。

言論自由是民主政體最重要的支柱,也是臺灣與中國大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異,更是臺灣「鄉民」面對大陸「小粉紅」的底氣。言論自由之所以是民主政體的試金石,就在於任何掌權者都想壓制不同意見,因爲不同意見的存在就是對權力的最大威脅。

異議人士的壯大,就是有權者最大的挑戰。民進黨爲了繼續掌握政治權力,顯然已把民主ABC忘得一乾二淨。

所有軍事戒嚴、威權政府限制人權的理由都是國家安全。諷刺的是,一九八七年以前的「受害者」,現在反而拿起屠刀,揮向自己曾經努力爭取的民主。當國民黨警告民進黨莫重蹈覆轍,民進黨竟以「國民黨因爲宣佈戒嚴所以沒資格批評」迴應,更是荒謬。

其一,這樣的迴應無視臺灣三度和平政黨輪替的成果,玷污所有努力推動臺灣民主深化的跨黨派人士;其次,如此論述的潛臺詞令人髮指,難道就因爲曾對抗過威權體制,民進黨就擁有推動、定義戒嚴的道德制高點?其三,執政黨是否反省過,其推動轉型正義落人口實,就是因爲太多這樣站在「貌似道德制高點」的政治論述,阻礙了臺灣民主深化的進程、加深了臺灣社會裂痕,進而讓臺灣政治的對立與仇恨繼續堆高。

賴政府儘管表面口口聲聲捍衛臺灣民主,但其所作所爲盡顯對臺灣民主的不自信,擺明了要放棄自由主義民主,爲了因應其宣稱的高度國家安全威脅,轉而推動半威權體制的「防衛性民主」。其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大罷免壓制反對派,企圖消滅國內不同意見。

賴清德用戕害言論自由來「增強臺灣民主韌性」,讓臺灣搭上席捲美歐亞民主國家的第三波民主化退潮。當維穩和反中成爲政治正確的核心,我們也將見證愈來愈多所謂「知識分子」支持政府以自我閹割的方式「保護臺灣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