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國慶演說強調民主和平 學者:國際會有共鳴
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4年國慶大會10日登場,賴清德總統向國人發表談話。(郭吉銓攝)
賴清德總統今天在國慶演說中,以兩岸都是二戰的受害者,提醒中國應追求和平、反侵略,而非扭曲二戰。對此,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認爲,從民主的角度去強調和平,對應現實世界罕見民主國家間存在重大武力衝突,從而去連結區域和平、兩岸關係、強化國防,會引發國際的共鳴。
吳瑟致指出,這是賴清德任期中第二次的國慶演說,外界會關注臺灣過去這年所遭遇的政治、經濟、社會、外部國際情勢之變化,將如何說明。他肯定賴清德確實以總統的高度,對臺灣產業發展的重點、國家安全,乃至於呼籲中國善盡責任,迴應的視角非常清晰。
其中賴清德一再強調的是國防支出的提升,他說,這也是呼應國際情勢的變化。例如日本不但提升國防經費,且更重視海上巡防支出的提升,就是因應中國的擴張。而臺灣更是直接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並以北約標準去提升國防預算,顯示臺灣不是爲增加而增加,而有所依據。
吳瑟致分析,賴清德提出的重點,還包括對軍工產業的投入,強調臺灣要建立非紅供應鏈,奠基於我們能夠自主發展。而「臺灣之盾」(T-Dome)的提出,建立全御式的空防,確實是亮點。或許大家會拿以色列的鐵穹來比較,但臺灣面對的軍事威脅非常明確,這能爲臺灣的國防畫下明確的方向。
他說,賴清德以今年9月10日是臺灣解嚴天數終於超越戒嚴天數,強調臺灣創立民主的里程碑;這也是要凸顯民主國家對於和平的追求,因爲現實世界確實罕見民主國家間存在重大武力衝突,而都是威權國家所挑起的紛爭,從民主去連結區域和平、兩岸關係、強化國防;也延續9日在國慶晚會強調主權不容犧牲,這樣的共通性、延續性,會引發國際的共鳴。
東海大學大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表示,今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戰略意涵的「民主臺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象徵臺灣從「自我界定」走向「國際連結」,從對中辯護轉爲對區域秩序發聲。
他說,此次演說的語言層次完整,從民主價值談到戰略實踐。賴清德提出「民主燈塔」到「印太和平樞紐」,再到「臺灣之盾(T-Dome)」的具體藍圖,清楚宣示臺灣不再只是地緣政治的被動者,而是主動塑造區域秩序的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