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國弘反樑工法大面積覆土 創造建築多樣性生態

▲寶樺建設董事長賴國弘在社區中種植多種喬木、果樹與流泉水瀑,除可產生陰離子,有益健康,也創造生物多樣性,惟後續維養較費心。

【撰文/謝平平 攝影/陳恆芳】

「每一次灌漿,就是交屋一次,因爲建築的結構再也無法改變。」寶樺建設董事長賴國弘喜歡在社區種樹,創造生態多樣性;他不是用盆栽,而是大面積覆土在頂樓、露臺、中庭、陽臺上方,鋪設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而爲了讓植栽有更多的土壤,在覆土處採用反樑工法,這一做就是二十年,經歷股東、員工、工班的層層質疑,他始終堅持提高綠覆率,就是該公司的社會責任。

在靜巷中另闢蹊徑

早年,賴國弘自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畢業後,進入中華顧問工程(現爲臺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工作,參與過高雄小港國際機場、桃園中正機場的結構設計案。爲了解圖面如何在工地落實,他回臺中以結構技師身分,從基層做起。2005年,與朋友共同創立寶樺建設。

該年,臺中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已經開幕五年,而位於臺灣大道的臺中市政府新大樓終於動土興建,臺中歌劇院前的夏綠地公園二側的豪宅聚落,逐漸成形。據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楊賀雯老師研究室資料顯示,2005年臺中市透天別墅平均總價大約1,231萬左右,預售新案每坪平均價格約15萬,此後十年,臺中房市逐步上揚。

賴國弘沒有急起直追,他選擇在靜巷中做自己想做的建築,20年興建12棟建築作品,每棟建築都有綠意包圍,由少到多,由單一到多樣。2012年之後,賴國弘開始着手在社區中嘗試大量種植喬木,這在當時可是大膽之舉,因爲建築結構、後續維養,都比一般建築更加複雜。

▲在靜巷中的「境美術」社區外觀充滿綠意。

在鳥語花香中醒來

賴國弘小時常幫家裡種菜、除草、照顧果樹,旁邊就是大河川,眼見的綠蔭,鼻嗅的香氣,耳聽的水流,讓他深深懷念,「我家的流蘇開滿一層層白色花海,真漂亮。春天還有厚葉石斑、杜鵑,夏天接着仙丹花,秋天是粉撲花,我也種了玉棠春……」他將自家花園依季節更迭,種植不同植物,包括冬天的臘梅五棵、長年開花的日日櫻。

▲社區中庭非單一樹種,經常有蝴蝶飛舞,鳥兒築巢。

早上聽着鳥鳴起牀,與妻子在頂樓花園用餐,陽光從葉間篩落地上,是他的愜意時光,「如果對面有住家,我還是可以穿得很輕鬆。」

從小時的印象到自己的實際住居經驗,賴國弘希望當住戶回家時,也能在大自然中轉換工作的心情,並從自然中獲得力量,因此寶樺社區少築高牆,左鄰右舍都能來走訪中庭花園與流泉。

與「垂直森林」的陽臺有何不同?

2014年,義大利米蘭聞名全球的「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完工,二棟建築共植約900棵的喬木、2,000棵植物,讓全球首度看到植物可以爲建築降溫、阻擋空污。2023年完工的「境美術」種有上百棵喬木、千株植栽,包括頂樓、露臺、中庭,家戶各有一棵主樹,草本花木穿越格柵,建築整體看來生機勃勃。

「垂直森林」採用懸臂陽臺,將人、植物的空間隔開,結構不算容易,由世界知名的「奧雅納」(Arup)負責設計。但賴國弘喜歡讓植物從土壤中直接伸展向上生長,加上低臺度開窗,視線不會被阻擋,景觀猶如一幅畫;風也能透過欄杆吹進陽臺,即使身在高樓,也能擁有一片自然。

從第一棟建築開始,賴國弘就將覆土層的結構改爲反樑結構(降版),亦即原本在上方的版改在下方,露臺覆土面積大大增加,深度可達50至60公分,讓植物根系發展更加健康。在豪大雨驟降時,大片土壤可吸收水量,都市排水系統不會因此暴漲,但難處在於施工不易。

賴國弘現場拿出紙筆,畫圖解釋,樑的模板採用「吊模工法」,師傅要站在尚未灌漿的一片鋼筋上施作,且不能歪斜,「這技術不是獨家,就是看要不要做,還要做得好。」隨着經驗的增加,覆土面積也持續擴大。

頂樓覆土與太陽能板,孰好孰壞?

建物頂樓鋪設太陽能板是近年新趨勢,「太陽能板與頂樓中間有空氣層,但是太陽能板本身就會聚熱、聚光,四周仍相當炎熱,且嚴重影響住戶到屋頂休閒的空間;說嚴重點,是破壞都市景觀。」

寶樺社區頂樓面積有九成都是覆土,並種植各種喬灌木,讓住戶可上樓來享用茶屋等設備,對頂樓住戶也有隔熱效果,植栽能淨化空氣,覆土層能快速大量吸收驟降的大雨,好處多多。他稱此爲建築的「第五立面」。

但覆土會增加建築結構載重,鋼筋混凝土的配方、結構計算都有變化。據悉,該公司2025年營造成本,每坪已經近25萬,這讓股東、員工、工班,對成本、工法難度都很有意見,「溝通上很費心,尤其是中間有很多標準要求,工班會抱怨、員工覺得我管太多,我當然也有工期的壓力。」但他將綠覆率視爲公司社會責任,不斷溝通,堅持至今。

植物生長對結構安全是否影響?

臺中天氣宜人,既沒有新竹的九降風,也不常陰雨連綿,對於發展「減碳綠建築」有相當好的條件。寶樺以耐風、根系生長力不強、葉子不過密的植物爲主,以免破壞結構。

身爲結構技師,賴國弘強調,建築物是手作產品,最牢靠的防水工程不在外飾、不在塗裝,而是把結構工程的每一步驟都紮實做到位,例如:合適的混凝土配方、確實的灌漿等,「每次灌漿,就是交屋一次」,住戶雖然不在施工現場,但賴國弘要求團隊將灌漿視爲對自己良心、職業道德的交屋。

灌漿完成後,團隊再於結構上施作第一道防水層,並上防水壓層保護,續上第二道防水層,之後加上排水板與不織布鋪設,共五層,纔開始鋪設土壤,放入選定的喬木。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現在工法已經穩定,客戶也對寶樺有一定信任,但他與團隊仍小心謹慎,這也是爲何從業多年,推案卻不多的原因。賴國弘解釋,建築需要高度整合各種專業,樣樣事事皆要非常用心,客戶都能看得出來用心程度。

他笑說,自己已經準備慢慢離開戰場,希望能將美好世界交給下一代。而成功的秘訣,賴國弘表示,以建築業來說,就是腳踏實地,不管資訊如何豐富,建築人必須從基層建立實力、融會貫通、加上天賦發揮,才能擁有一片天。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68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68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