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九死一生”的精神密碼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細胞治療被譽爲癌症治療的“第五大療法”,而CAR-T技術更是其中的前沿陣地。

採訪呂璐璐時,正是達沃斯論壇的午間間隙。作爲參會的企業家代表,她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但即便是在有限的採訪時間裡,記者仍能從她的話語中感受到難以掩飾的熱忱。

“4歲的孩子,眼睛大大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移植後還是復發了。那時候我就想,要是有更有效的治療手段該多好。”正是這份醫者的遺憾,讓她在2018年放棄了跨國藥企的優厚待遇,投身CAR-T這個“科研無人區”。

“做醫生時,我一天最多看20個病人,但一款好藥,能救成千上萬的人。”從醫生到藥企CEO,身份變了,但“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誓言始終未變。這種醫者的共情,或許正是合源生物能在“九死一生”的創新藥領域堅持下來的精神密碼。

創立合源生物時,呂璐璐面臨的是一個“三無”局面:無成熟技術、無生產標準、無市場認知。當時國內CAR-T領域“連培養基配方都要從國外買”,而患者等待治療的眼神讓團隊“沒有退路”。

這種緊迫感催生了技術攻堅的加速度——團隊耗時18個月將HI19a“彈頭”這一全球獨特的CD19scFv設計與自主開發的國際領先生產工藝完美融合,使源瑞達在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中的完全緩解率得以提升,超國際同類產品。

採訪中,呂璐璐多次提到“普惠”。當得知源瑞達是國內唯一價格低於百萬元的CAR-T藥物時,問她是否擔心利潤,她笑着說:“如果一款藥只能讓少數人用得起,就算技術再先進,也算不上成功。”

目前,公司正研發的快速製備技術和體內製備技術,都是爲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這種“以患者爲中心”的理念,讓創新藥有了溫度。

在患者隨訪記錄裡,有着這樣的案例:一位34歲的白血病患者,化療無效後接受源瑞達治療,5個月後複查,骨髓中異常細胞持續消失,已迴歸正常生活。還有一位移植後復發的患者,曾想放棄治療,在CAR-T治療後無癌生存超過2年。

這些不是數字,是活生生的人。“有位患者家屬說,‘你們不僅救了人,更救了一個家’,這句話比任何榮譽都珍貴。”呂璐璐說。

採訪結束後,記者又走進合源生物的生產基地。7000平方米的車間裡,沒有傳統工廠的轟鳴,只有精密儀器運轉的細微聲響。透過玻璃幕牆,能看到技術人員穿着全套防護服,在生物安全櫃前專注地操作着——他們正在處理的,是從患者體內提取的T細胞,這些細胞將經過基因修飾,成爲對抗腫瘤的“精準武器”。

“每一份細胞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應着一位等待救治的患者。”合源生物主管生產的副總裁彭育忠講解道。這讓我瞬間理解了這份工作的重量。

告別時,呂璐璐補充道:“上午總理提到了企業家精神,對我們而言,就是既要做創新的主體,也要扛社會責任。”在她看來,民企的“新”,在於不僅要把企業做好,更要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人。

當前天津正積極發展細胞產業,《天津市全鏈條支持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將細胞和基因治療作爲加快培育的特色賽道之一,從研發補貼、臨牀轉化到上市後醫保對接形成閉環支持。

合源生物的故事裡,藏着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長,更是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縮影——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書寫着屬於創新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