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連線 紡織產業升級關鍵

染色機能源耗用量預測。紡織所/提供

紡織業面臨不只是「價格競爭」,更有「效率、品質與永續」的多重挑戰。過去紡織工廠多依賴單一場域的生產與管理模式,但隨着數位技術、AI與雲端平臺的成熟,「跨域連線」成爲產業升級的關鍵。

在跨國運籌情況下,布料設計、紡紗、染整與成衣製造往往分散於不同國家,如何協調交期、降低運輸與庫存成本,已成爲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課題。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AI發展,協助紡織業導入智慧製造、資料分析與國際示範場域,不僅強化臺灣在地產能,也爲產業鏈建立全球化、智慧化新格局。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紡織所積極協助紡織業數位轉型,串聯設備業、系統廠商與終端工廠,建立跨廠協作模式。透過雲端服務平臺推廣,協助業者快速導入智慧化工具,加速數位化進程。紡織所團隊也開發多項智慧化模組,從生產到品管皆能即時監測與調整。

例如織物張力回饋控制技術可即時調整喂紗與卷取速度,確保布料張力與成品質量穩定;溢流水洗優化系統則能監控染缸液濃度並預測水洗完成度,以提升製程準確性;布面紋理檢測模型可偵測偏斜幅度,避免布面缺陷;染色上色率判定與預警機制則能在溫差過大時即刻提醒,確保染色一致性。

此外,能源耗用預測模組可透過電流、蒸汽與環境數據,精準計算水洗與定型機的能耗,協助廠商掌握不同布種與製程的能源需求;跨製程軟體即服務(SaaS)驗證平臺則涵蓋假撚、針織、梭織、染色與定型設備,並透過統一的資料標準,達成跨廠、跨製程的協作。

這些成果使紡織產線得以從品質檢測、能源管理到產線調整全面數位化,逐步邁向跨域運籌的數位智慧,進一步強化臺灣機能性布料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

臺灣紡織業積極導入數位化與智慧製造技術,透過生成式AI與智慧製造服務平臺,協助產線更具彈性,並提升準時交貨能力。紡織所研發團隊近年推動跨域產線智慧化方案,依照不同布商的數位化成熟度,循序提供「資訊化、數位化、半智動化到智動化」的解決方案,成功串聯紗線與布料的色彩資訊,並將數據納入交期預測與製造履歷追蹤系統。

透過建置的公版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把訂單、生產流程、布料進度、成品狀況,以及送染的紀錄整合在一起。此外還能自動整理歷史資料,像搜尋引擎一樣快速找到相似案例,進一步生成新的染整工單,降低人工錯誤與等待時間。

同時,智慧製造服務平臺也整合App模組與雲端平臺,讓廠商能隨時知道採購、外包、庫存和生產的進度,還能用圖表看板一目瞭然地追蹤訂單狀況。平臺更結合AI辨識與資安機制,確保資料安全,並能即時推播延遲訂單與加速報價。

實際導入後,系統有效降低染色色差,交期預測準確率達85%,紗線自動化檢測更突破九成,大幅提升成衣廠準時交貨能力。

臺灣紡織業的智慧製造升級,正從單一模組創新逐步延伸至跨製程串聯,並拓展爲產業生態合作。過去技術突破多半停留在單一製程或設備,如張力控制、水洗優化或能源預測;如今透過跨製程的雲端服務平臺,這些技術已能串聯成爲完整生產線,形成跨廠協作模式,並由設備商、系統整合商與製造端攜手推動,建構數位智慧供應鏈。

這種演化使製造商與設備商從單純的加工角色,轉型爲能提供資料服務與解決方案的新型態合作伙伴,讓臺灣不僅能在製造端完成數位轉型,更能憑藉IT與設備整合的實力走向國際市場。

2025年紡織所將透過參加APEC,舉辦國際研討會與實地展示,展現IoT與資料整合技術在智慧製造的應用成果,推動跨域運籌的示範。透過平臺,國際買家能親眼見證智慧製造如何提升交期準確率與能源管理效率,更能直接體驗數位工具如何降低供應鏈風險。

臺灣紡織業正以「製造端領先轉型」爲核心,帶動設備商與IT業者走向國際,把傳統產業的韌性與數位科技的創新緊密結合,爲產業鏈注入新的活力與價值。這不僅是臺灣紡織產業的重要里程碑,更展現出臺灣紡織業在數位轉型與智慧製造上的新競爭力。(作者是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副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