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8萬億,廣東求解服務業“高水平供給”與“高水平開放”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鄭康喜 廣州報道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廣東全省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89萬億元,同比增長7.3%。同一天,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第四場專題會議(現代服務業專場)也在廣州舉行。
規上服務業的亮眼增速爲會議主題設置作出了最直觀解釋:這是一個對廣東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7.9%的支柱產業。2024年,廣東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14萬億元,佔全國10.6%,連續40年位居全國第一,佔GDP比重達57.5%。
但在“高歌猛進”的營收增速背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核心技術服務、高端護理服務等高質量供給不足,數字經濟、高端醫療等領域開放程度相對滯後,金融、科技、跨境服務等專業人才缺口仍然較大。
跨過8萬億元增加值之後,廣東服務業如何尋找發展新空間?這場專題會議將解題目光投向供給與開放兩大關鍵環節。
跨過8萬億之後
作爲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服務業在廣東整體經濟結構中扮演着什麼角色?
廣東省人大環境資源委主任委員任小鐵分享了一組數據:從規模上看,2024年廣東省服務業增加值達8.14萬億元,佔GDP比重57.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7.9%。從結構上看,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現代生活服務業是廣東全省現代服務業的三大優勢產業。
其中,以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現代商貿服務業以及現代物流業等五個行業爲核心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廣東服務業結構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支撐着製造業持續增長和轉型。
廣東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離散製造、流程製造、大規模製造等複雜場景,爲現代服務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提供了真實試驗場。2024年,廣東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就達到6.9萬億元,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並培育了華爲、騰訊、樹根互聯等9家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一批促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重點供給方。
除背靠廣大製造業市場的生產性服務業外,1.5億實時在粵人口和超1900萬戶登記在冊經營主體帶來的超大規模市場也爲廣東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支撐。2024年,廣東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4.79萬億元,連續42年居全國第一。
但增加值總量站上8萬億元后,面對新的時代背景與產業環境,廣東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更多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表現最爲集中的當屬生產性服務業對製造業的供給質量和能級不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調研結果顯示,目前廣東在科技研發和技術轉化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相當數量科研成果未能轉化爲實際生產力,同時數字產業也面臨“硬製造”強、“軟服務”相對弱的問題,企業平均創新質效有待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度不足。
任小鐵表示,目前廣東在高端護理、智慧養老等領域的專業化服務供給不足,養老護理服務人員缺口較大。隨着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智慧康養、定製旅遊、銀髮經濟、私人船艇、低空經濟等新消費需求旺盛,但仍受到法規、政策、監管環境等因素制約,高端生活性服務業能力和品質有待提升。
“當前,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本質是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從電商平臺從業者的角度來看,存在着高品質供給、有效消費需求釋放有待提升等痛點。”廣東省人大代表,唯品會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張亮也看到消費端存在的痛點問題。
與此同時,隨着《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廣東服務業開放開始進入更關鍵的“深水區”。如何更好地鼓勵外資進入數字經濟、高端醫療等領域?如何進一步擴大金融、保險、文化娛樂等領域服務貿易規模?
“當前大灣區服務貿易發展潛力遠未釋放,貿易內部結構仍有優化空間。從整體看,大灣區服務市場開放相對滯後,仍是服務業體系深度合作中的突出障礙。”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
破題“供給”與“開放”
高質量供給與高水平開放,是廣東服務業發展面臨的兩大瓶頸,也成爲解題關鍵。
這兩年,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圍繞現代服務業不斷拓展增量空間,鞏固存量優勢,培育發展新動能。對此,廣東要破解現代服務業發展瓶頸,尤其需要在優化增量與存量供給上持續發力,才能擊破生產性服務業、高端生活性服務業供給不足的深層次矛盾。
早在2008年,廣東就已經提出加快服務業發展的32條措施。此後,廣東也曾發佈過多輪相關政策。整體來看,提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重點發展面向生產與生活的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等內容,是廣東在發展現代服務業中的“長期主義”。
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左丁認爲,核心技術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根基所在。左丁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性服務業的成色,關鍵是看廣東能否培育出更高科技含量、更大消費市場、更多應用場景的生產性服務業。
“廣東要圍繞未來產業需求佈局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投入強度,設立相關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投資,也要鼓勵各類資本投消費促消費,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風投中心。”左丁說。
本次人大專題調研報告也提出,廣東需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報告從高端軟件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科技金融服務、銀髮經濟、托育服務、文旅消費等方面,爲加大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供給提出建議。
直面行業發展訴求,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管理局等5個部門也在專題會議現場作出迴應。
廣東省工信廳表示,下一步,廣東將堅持以生產性服務業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爲主線,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與7個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形成一批對產業轉型升級有重要支撐力、具備全國影響力的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臺。
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是中國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必由之路,開放深度不足將制約其國際化步伐。在鄭永年看來,廣東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的特殊優勢,就是背靠香港。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優勢。成立15年來,前海在制度創新、深港融合、對外開放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
今年上半年,前海二、三產業比例爲22:78,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952.6億元、同比增長8.6%,佔服務業84%、佔GDP65.5%。前海的探索表明,廣東發展現代服務業,需要繼續穩妥有序擴大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
“廣東可以嘗試在規則機制上進一步和香港對接。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推廣使用香港商事規則和標準,從而形成對接國際和引領全球的粵港澳大灣區商事規則和標準體系。”鄭永年說。
廣東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大力發展服務貿易、跨境電商,加快服務業擴大開放,積極創新服務消費場景,通過舉辦中國(廣州)跨境電商交易會對接全球跨境電商資源,擴大出口。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迴應稱,下一步,廣東將推進粵港澳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服務標準創新,發揮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臺作用,推動制定一批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領域“灣區標準”。
聽取各方意見後,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表示,廣東要明確目標任務,找準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關鍵路徑,做大數字服務,大力支持平臺企業發展;做精專業服務,完善物流支撐,擴大服務開放;做強金融服務,建強金融機構、優化金融供給;做優生活服務,以提振消費爲導向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