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幹實幹的年代!1950年代軍方推動「克難運動」 催生「克難街」、「克難樂隊」時代詞彙

金門澎湖外島國軍第六屆克難英雄三十日搭乘我國空軍專機兩架抵臺,各界熱烈歡迎歸來,計有約五百人到場歡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55/12/30 陳維在攝影)

1950年國軍發起「克難運動」,在各部隊、機關、學校鼓勵發揮雙手萬能的精神,克服困難,從事生產、建設、發明、節約等工作,以克難的方式創造成果。在那個時代,隨之而來誕生「克難英雄」、「克難鋼盔」、「克難樂隊」、「克難號汽油車」、「克難街」等詞彙。

爲了響應克難運動,有些部隊在營區附近開墾荒地、養豬種菜,以改善官兵的副食營養。兵工建設更是克難運動的重點項目,也就是把龐大兵力轉向投入地方建設,包括開闢公路、興建堤防等公共工程,不只有助於政府減少支出,避免包商偷工減料,政府給付的兵工工資又可增加官兵福利。

【推薦閱讀】 一人一元救國防!1951年「一元獻機運動」全民捐款買戰機 改善國人浪費風氣 蔣經國推動五菜一湯「梅花餐」

當時軍方有「克難英雄」的選拔活動,表揚有戰鬥功績或對克難運動有貢獻的基層官兵,並由蔣中正總統設宴慰勞,被軍人視爲至高無上的光榮。譬如1951年,李忠裕中士成功自制網狀降落傘,空軍降落製造廠決定大量製造,他因此被選爲當年度空軍的克難英雄。這股風氣從軍方吹向政府與社會,1952年高雄市政府倡導克難運動,廢物利用也是其中一環。1953年軍方發起「消滅死角運動」,被視爲克難運動的延續。

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張彝鼎中將卅一日在中山堂設茶會,招待百餘新聞界人士,圖爲國軍第五屆克難成果展覽會之預展場外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54/12/31 陳維在攝影)

隨着克難運動的流行,出現各種以「克難」爲名的詞彙。例如軍中的「克難鋼盔」,實際上就是竹製頭盔,雖然欠缺防彈功能,但重量比鋼盔輕,夏天又涼快。軍中的「克難樂隊」,是官兵利用罐頭盒、臉盆、鋼盔等物當成樂器,搭配口琴吹吹打打,成爲自娛娛人的康樂活動。臺鐵的「克難號汽油車」,則是臺北機廠將一批日治時期客車修復後的成果。許多老臺北人還記得的「克難街」,早年周邊是南機場眷村,如今改名爲「國興路」。

譽滿星洲奪獲南大杯錦標的自由中國克難籃球隊,於四日日返抵臺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54/11/04 陳維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