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半年站上“C”位!AI基金,大賺111%

來源:券商中國

在今年六七月份,還在AI板塊躲牛市甚至大幅虧損的基金,如今已賺得盆滿鉢滿。

今年權益類基金的業績接棒現象,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醫藥賽道在今年年中批量出現翻倍基,然而當時的AI賽道基表現低迷,許多產品彼時尚未喝上一口湯。當市場進入7月份,在主題輪動和切換需求下,上半年躲牛市的AI賽道基開始攻城略地,短短三個月時間,不少基金經理從虧損的冷板凳上,開始站上市場C位。

AI基金先苦後甜

在醫藥基金喜慶的氛圍中,苦熬六個月並不容易,近期AI賽道行情的上場接棒,對許多基金猶如一場及時雨。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最近三個月的權益類基金已出現賽道風格變化,其間表現最強的20只基金全部指向AI算力板塊,這些產品最近三個月的業績回報均超70%,其中彈性最高的產品最近三個月內獲利達111%,這些產品最近三個月的收益反轉,決定性地影響今年前八個月的年內業績。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年中,上述20強產品中的大部分,還處於年內業績虧損狀態,在今年6月末已出現醫藥主題翻倍基時,許多產品卻大幅度跑輸市場,以至於這些重倉AI賽道的產品,在當時出現明顯的基金份額贖回,然而,AI賽道在7月開始異軍突起,成爲許多基金業績反轉的關鍵。

例如,信澳業績驅動基金在今年1月的初始淨值爲0.7264元,而其到6月11日仍未能突破這一淨值,當時的年內收益率分文未賺,但隨着AI算力行情的啓動,該產品自6月12日開始淨值狂飆,該產品在8月22日的淨值已達到1.2948元,在最近三個月內實現105%的淨值漲幅,從此前的年內業績虧損變成暴賺,今年內收益率已達78%。

甚至行情已來到7月,仍有許多重倉算力的基金還在躲牛市,年內收益還在虧損中,而今也在淨值上一雪前恥。財通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在1月初的淨值爲1.9635元,到6月3日時基金淨值已跌至1.5468元,相當於說,2025年股票行情演繹近一半時,這隻基金當時的年內業績還虧26%。

關鍵點是7月10日,財通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當日淨值站上1.9718元,年內收益率首次翻紅,到8月22日收盤後,該基金淨值已達2.8347元,年內業績回報約44%。從26%的虧損到44%的收益的轉變,僅僅發生在三個月的時間內,而這種重大的業績變化,正是AI賽道在年中行情的接棒。

公募主題切換,利好AI賽道

AI賽道基在今年行情中苦熬六個月,並在7月纔開始逐步獲利,也與行業輪動密切相關。

業內人士認爲,今年以來的市場具有明顯的主題輪動特徵,上半年行情主要指向創新藥主題基金,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證滬港深創新藥指數期間漲約25%,恆生生物科技指數期間漲約50%,指數的精彩表現帶動賽道基的業績狂飆,長城醫藥產業精選今年上半年收益爲75.18%。

醫藥的牛市行情,不僅對其他賽道產生資金虹吸效應,也在喜慶氛圍中掩蓋了一些賽道的冷清,AI賽道就是今年上半年市場中的典型。上半年,重倉人工智能的基金經理一直處於“躲牛市”狀態,甚至出現較大的年內業績虧損,並與指數的表現緊密相關。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中證人工智能指數在2024年12月31日的收盤指數爲3155.47點,進入2025年後,該指數一路下行調整,到2025年6月23日收盤後,中證人工智能指數仍只有3139.08點。與之對應的,以人工智能爲核心重倉股的基金大部分採取賽道化,雖然許多產品是主動權益基金,但具有類指數的投資特點,使此類基金產品的業績走勢,往往與行業指數的表現遙相呼應。

市場進入2025年7月後,機構資金的博弈、倉位切換需求開始加大,伴隨着創新藥主題的逐步降溫,上半年表現較弱的人工智能行業成爲新的亮點,中證人工智能指數自7月1日至今累計漲幅達35%,帶動人工智能賽道基後發制勝。

挖掘AI產業 “賣鏟人”

關於AI產業未來表現和佈局策略,部分公募強調AI賽道投資核心在於算力,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將推動算力需求擴張。

長城久祥基金經理劉疆表示,算力板塊近期表現強勢,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驅動:其一,海外主要雲廠商中報披露的資本開支規劃超預期,全球算力基礎設施投資維持高速增長;其二,OpenAI最新發布的大模型引發行業關注,未來有望實現算力集羣規模翻倍;其三,從供應鏈反饋來看,上下游供應鏈情況充分驗證算力需求旺盛,同時新技術迭代催生多個高增長細分領域。

展望後市,劉疆進一步表示,算力作爲經典的 “賣鏟人”,隨着AI大模型性能突破、多模態技術演進及AI應用場景的快速落地,需求有望呈現指數級增長,行業高景氣度有望呈現長週期態勢。具體到投資領域,GPU和ASIC芯片、光模塊、光芯片、光纖連接器等品類將持續受益;此外,AI服務器帶動的PCB用量躍升、高功率電源系統、液冷散熱解決方案等新興領域,將成爲新時代算力的剛需而迎來大機遇。

廣發基金認爲,近期國產算力板塊迎來密集催化,AI作爲半導體產業驅動力之一,一方面雲端AI需求持續,另一方面終端AI應用有望加速落地,且中國半導體廠商在AI產業中的受益度有望提升,疊加開源模型對國產芯片的支持,有望推動國產算力生態加速落地,AI產業鏈或催生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