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致命!敗血癥患者3成用錯抗生素 臺大研究藉AI分析、失誤比率降至1成
臺大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約3成敗血症病患,最初治療時「用錯藥」,未針對致病細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加劇死亡風險,經質譜儀分析,並利用人工智慧(AI)辨識,可將用錯藥比率從3成降至1成。本報資料照片。
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臨牀上經常危及生命,需靠細菌培養,幫助醫師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但傳統細菌藥敏試驗耗時長,結果確定前,醫師只能憑經驗選擇用藥。臺大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約3成敗血症病患,最初治療時「用錯藥」,未針對致病細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加劇死亡風險,經質譜儀分析,並利用人工智慧(AI)辨識,可將用錯藥比率從3成降至1成。
臺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牀教授李建璋表示,以傳統方法檢驗細菌,選擇合適用藥,需做抗生素藥敏試驗,方法是在培養皿中貼上含不同抗生素藥品的小圓盤,可抑制細菌的抗生素,圓盤周遭就不會長出細菌,醫師就知道可用這項抗生素治療患者。不過,細菌培養耗時長,平均三到五天,在結果出爐前,醫師只能先用廣效抗生素,或「用猜的」選擇用藥。
李建璋表示,臨牀醫師依照經驗猜測抗生素選項,因不是精準應對細菌,反而容易導致抗藥菌出現,團隊研究透過質譜儀分析,不僅可快速分析出患者感染細菌種類,結合大語言模型AI,可在30秒內分析出細菌是否具有抗藥性,比起傳統方法,整體縮短48至72小時時間,可把「猜錯藥」機率,下降至10%以下。
這項研究獲得美國感染症學會(IDSA)「Abstract Award」首獎,併爲「Committee Choice Abstract Award」四篇最佳論文之首。李建璋表示,這項研究特點,不僅分析臺大雲林分院多達40萬筆細菌感染相關疾病資料,使用的AI模型更涵蓋80%常見細菌及其抗藥性機制,若未來落地使用,可讓抗生素選擇更精準,並提供臨牀醫師劑量、劑型建議,大幅縮短治療決策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