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其表?香港居住悲歌 政府面臨社會責任考驗
繁榮華麗的香港社會背後,隱藏着幾十萬人的劏房居安。(圖片來源/Pexels)
提到香港,人們多半會想到繁華的維多利亞港與亞洲金融中心的光環。然而,在這些高樓與霓虹背後,卻隱藏着巨大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居住不正義」。香港社會一向強調人權,卻往往只聚焦於民主和自由,忘卻了『居住權』同爲基本人權。
「居住不正義」是指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安全、適宜、可負擔的住房,不因經濟地位、種族、性別、年齡、身分而被剝奪。然而,香港住房早已被商品化、投機化,政策與供給也無法真正保障人權,成爲核心問題。
根據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Report 截至2024年指出,香港已連續14年在全球住房負擔指數上位居榜末,成爲全球最難負擔住房的城市。居住困境長期困擾市民,劏房、天台屋、板間房、太空艙、籠屋比比皆是,空間逼仄、衛生惡劣,不少更是廁廚合一甚至是廁牀合一,幾乎談不上居住尊嚴。
諷刺的是,香港曾經一度是居住正義的典範之一。1950年代,政府推行領先的公屋政策,並提出「鄔勵德原則」。雖然公屋空間有限,但規定每戶必須有獨立的廚房與廁所,讓基層家庭的居住權獲得保障,也維持了社會安定。
但在1987年政府宣佈『公屋私有化』後,局勢急轉直下。官商合力將房地產視爲投資獲利工具,土地、住宅、樓價與租金逐步編織成龐大的利益鏈條,最終讓中低收入羣體承擔沉重代價。雖然金融風暴曾一度拉低房價,但隨着投資客涌入及經濟起飛,香港房價迅速回升並遠超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生活成本不斷攀升,居住品質持續惡化。
港府雖多次喊出「告別劏房」的口號,但成效有限。根據運輸及房屋局2021年3月的報告指出,全港近3萬個單位被改建成逾10萬間劏房,居住人口超過22萬人,主要集中於交通便利的九龍及新界地區。
香港《2024施政報告》指出,未來5年的總公營房屋供應會達18.9萬個單位,並立法制定分間單位出租制度,解決劏房問題;2027年起將訂定劏房新標準,最低單位面積 86 平方英尺、層高 2.3 米、適當窗戶與每戶有獨立廁所,並期望能在2049年消除劏房。
然而,居住困境不只是空間與結構的問題,近年香港夏季高溫屢創新高,劏房裡沒有冷氣和對外窗,在狹小、人口密度大的密閉空間裡,生活品質更加惡劣且難熬。身爲世界金融重鎮的香港,卻讓數十萬人生活在極端資本主義與貧富差距下的「居住悲歌」之中,這不僅是人權議題,更是政府面對社會責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