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南灣海水混濁 核三廠光電工程被指禍首

有潛水員反映,墾丁南灣海域出現泥水,讓人空間迷向,只能靠指北針,泥土甚至直接覆蓋在珊瑚上。圖/墾丁資深潛水教練提供

核三退場後,正在進行光電工程,傳出恐釀墾丁南灣海域嚴重生態危機,海水混濁,且有大量泥沙覆蓋珊瑚。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昨天說,光電、風車全部是世紀大騙局,「國在山河破」,他表達堅決反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這波混濁是豪雨導致的短期泥流現象,非單一因素造成,已請學者調查並監測。

近日有潛水員反映,南灣海域出現泥水,甚至有一層泥土直接覆蓋在珊瑚上,質疑核三廠設置光電板所致。他說水體混濁到讓人空間迷向,只能靠指北針。

屏東縣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說,核三廠屬特區,不在國家公園內,如此大規模的光電板工程竟無需環評,不用生態檢核,真不可思議。泥流入海不是短期現象,泥土一直衝刷會破壞珊瑚礁;若颱風來襲恐怕更嚴重。

墾管處表示,這波混濁屬豪雨導致的短期泥流現象,這類事件雨季並不少見,初判與核三廠光電場域設置及林保署屏東分署銀合歡造林整治工程有關,已函請縣府調查。

核三廠迴應,縣府五日有來勘查,未發現重大缺失,臺電董事長曾文生昨也赴現場勘查。臺電表示,當地六至八月雨量已超過去年整年雨量,導致泥沙入海,幾乎恆春半島海域都有觀察到泥沙,海域出現泥沙應受多重因素影響,臺電後續仍將強化相關場域水保措施及排水管控。

至於海水濁度影響,臺電八月廿一日委託潛水團隊於核三排水口進行水下攝影,仍有觀察到珊瑚及海龜等海洋生物。

林保署屏東分署則自清,外界所指銀合歡移除後造林作業,其地點與海岸尚有四百餘公尺距離,已於今年六月完工,地被植生持續覆育,海水混濁是近期發生,顯見兩者並無關聯。

蘇清泉說,核三土地面積五百多公頃,核三的一號、二號機佔一百公頃,剩四百公頃本可規畫六個機組,若延役廿年,新式核能反應爐可同時蓋,並不衝突。他批「光電詐騙集團」,正在打空地主意,除蓋滯洪池外,反應爐下的斜坡到出水口也在大興土木,他要查覈三廠裡的光電是外面的廠商蓋的?還是臺電自己蓋的?他認爲可能是委外。

另核安第三一號演習昨日起一連在恆春半島舉行三天,核安會表示,目前反應爐已無運轉,但燃料棒仍有風險,因應核三廠除役過渡階段,首次納入用過燃料池事件應處演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