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暴雨後海底「混濁」 潛水教練怒揭生態危機

墾丁海域近來傳出下雨後海底混濁情況,且澄清時間較以往更久。(資深潛水教練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海域近日來有許多潛水客發現,只要一下雨,海底立刻變混濁,且澄清時間比以前更久,不少人直指是核三廠光電場造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這波混濁多屬豪雨導致的短期泥流現象,不僅南灣、眺石等區域受影響,船帆石與合界海域亦同樣因大雨沖刷而現況堪慮,已展開監測與學者調查。

墾丁許多資深潛水教練表示,大約從這一兩個月開始,只要一場豪雨,海水就會變得非常混濁,能見度普遍剩下 2至3 公尺,而且恢復清澈的時間比過去更久。受影響範圍不只南灣、眺石,甚至到船帆石、合界等區域都有出現。

墾丁海底世界相當迷人,是潛水客天堂,但近來傳出下雨後海底混濁情況,且澄清時間較以往更久。(資深潛水教練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海底世界相當迷人,是潛水客天堂,但近來傳出下雨後海底混濁情況,且澄清時間較以往更久。(資深潛水教練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海底世界相當迷人,是潛水客天堂,但近來傳出下雨後海底混濁情況,且澄清時間較以往更久。(資深潛水教練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丁海域近來傳出下雨後海底混濁情況,且澄清時間較以往更久。(資深潛水教練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墾管處初步瞭解,墾丁海域混濁情況,疑爲上方造林整治區的沖刷效應。(墾管處提供)

墾管處初步瞭解,墾丁海域混濁情況,疑爲上方造林整治區的沖刷效應。(墾管處提供)

墾管處初步瞭解,墾丁海域混濁情況,疑爲上方造林整治區的沖刷效應。(墾管處提供)

資深潛水教練表示,泥沙覆蓋會阻擋光線,影響珊瑚的光合作用;若覆蓋時間過長,珊瑚可能窒息死亡。同時,魚羣與其他海洋生物也會因能見度降低而改變棲息與覓食行爲,對整體生態系是一大壓力。

資深潛水教練指出,在地居民普遍認爲,問題不單一來自某項工程,而是整體山坡地開發與水土保持不足的結果。這次的混濁有豪雨的短期因素,但若每逢大雨都出現這樣的狀況,就代表上游土地利用與水土保持需要更嚴格管理。是否涉及光電工程,應交由專業單位調查與釐清。

墾管處則表示,由於近日連日大雨造成南灣海域泥砂明顯,經查應與核三廠光電場域設置與林保署屏東分署銀合歡造林整治有關,墾管處將函請縣府水土保持機關查察,並副知核三廠及林保署屏東分署。

墾管處表示,近日南灣海水混濁情形經現勘現場已有所改善,但受西南涌浪影響南灣海水仍需時間恢復。墾管處業已派員下水勘查珊瑚礁環境受泥沙覆蓋之情形,以確定珊瑚是否受泥沙覆蓋死亡,並加強監測隨時掌握珊瑚受影響情形。

墾管處強調,相關泥沙沖刷是否影響珊瑚,墾管處已請相關學者進行調查,屆時如有不可逆的損傷,將依《國家公園法》第27條「其損害部分應回覆原狀;不能回覆原狀或回覆顯有重大困難者,應賠償其損害。」規定辦理。

林保屏東分署表示,2025年度辦理「銀合歡移除及覆育造林作業」,地點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此計劃依行政院覈定的「強勢外來入侵種移除計劃」持續推動,延續2023至2024年相關作業原則,落實水土保持處理與防減災措施,已於6月完成新植作業,目前林地植生逐漸恢復覆蓋,研判墾丁海域混濁現象非造林作業導致。

林保屏東分署指出,昨(8)日同仁前往造林地勘查,所執行相關防減災措施,如坡面適當距離留設2至5 公尺殘材堆置作爲保護帶、截水溝出口以殘材堆置做爲出口消能等,已發揮功效,造林地內溪流亦無發現黃濁現象,研判附近海域混濁原因,爲今年度728豪雨、楊柳颱風及近日恆春山區連續降雨,累積雨量爲往年2倍以上,導致陸地泥沙隨雨水沖刷入海所造成,與2018年恆春半島豪雨不斷,觀察到近海海水混濁有類似情形,非與屏東分署移除銀合歡後覆育造林作業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