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業最累「每月總工時198.6小時」居冠 連3年月加班逾30小時
▲客運業總工時爲運輸業之冠。(示意圖/記者李姿慧攝)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交通部統計運輸業及倉儲業受僱員工待遇和工時情況出爐,其中駕駛荒嚴重的公共客運業,113年員工數創下歷年新低,僅1萬8994人,去年每人每月總工時卻高達198.6小時居冠,且已經連續3年每月加班逾30小時,平均薪資則有6萬1722元,比112年多出2091元。
交通部近日公佈113年運輸及倉儲業之生產與受僱員工概況最新統計,運輸及倉儲業全年受僱員工人數平均29萬7千人,「汽車貨運業」及「其他運輸輔助業」受僱員工人數均逾7萬人,「公共汽車客運業」受僱員工數則創歷年新低,113年受僱人數1萬8994人,相較112年的1萬9152人,減少158人。
薪資方面,整體運輸及倉儲業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6萬5184元,比上年增加3227元,成長5.2%,創歷年新高,不過遊覽車等其他客運業平均薪資僅3萬6745元,爲運輸業最低薪,汽車貨運業平均薪資4萬1378元,爲次低,其他運輸倉儲業薪資都有在5萬元以上。
交通部統計也顯示,「公共汽車客運業」不僅受僱員工數創新低,113年每人每月總工時爲198.6小時,也是各運輸倉儲業之冠,比112年的198.4小時,增加0.2小時,加班時數方面,公共汽車客運業已經連續3年每月加班逾30小時,113年加班時數更增加至32.9小時,比112年的31.7小時增加1.2小時,也較整個運輸及倉儲業平均值多出23.8小時,平均薪資則有6萬1722元,比112年多出2091元。
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表示,疫情過後,乘客逐漸迴流,但是公車駕駛卻沒有跟着乘客迴流增加,疫情期間公車駕駛流失很多,也回不來了,但要載運那麼多旅客,勢必要加班,這也是公車客運面臨到最大的迷思,班次脫班也會被主管機關處罰,民衆也會抱怨,但又沒有充足的駕駛人力,讓公車業者經營很困難。
李建文指出,主管機關雖努力要引進僑外生投入駕駛人力,但公共運輸廉價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國社會邁向先進國家素質,以鄰近日本爲例,公共運輸運價非常昂貴,臺灣仍停留在低票價、低運價,就會永遠走不出僵局,搶救公共運輸要思考調高運價,讓駕駛薪資調高,才能增加人力。
統聯客運則表示,客運駕駛長薪水逐年增加,但仍出現駕駛荒,工時長的原因主要是缺員,旅客疏運需要員工加班,客運業爲管制行業,虧損不能隨意停駛,減班也有一定規定,不能像一般行業,產品銷售不好就停售,虧錢就關門,但客運業肩負民行不中斷,揹負一堆虧損路線,即便缺員又不能不開車,開了又會虧損,虧損下不能給員工很多福利,沒有誘因又找不足人力,缺員又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統聯客運無奈指出,當缺員變得越來越嚴重,民代因地方有通勤需求要求加開班次,在配合主管機關政策下,業者只好拜託駕駛長加班,也願意給加班費,但卻又面臨勞動主管機關開罰超時,超時則是來自缺員和民衆需求,客運業經營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