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臺電商教父」91APP董座的創業科學 在對的賽道生存更是挑戰
圖擷自科學人雜誌
我認爲所謂的科學,就是探究事情的趨勢跟想法。如何把科學應用在經營和管理上,一直是我好奇的事。這次《科學人》採訪了被譽爲「臺灣電商教父」的 91APP 董事長何英圻,他毫無保留與我們分享了選擇賽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他的經營理念不僅有嚴謹的科學方法,也是他對世界趨勢的觀察和經營哲學。
林大涵(以下稱林):在你創業或決策的過程中,可曾有特別感受到「哇!科學真棒!」的時刻?
何英圻(以下稱何):如果所有的方法論都是所謂的科學,我反而覺得,在創業的過程中,單靠理工訓練是不夠的。例如經營管理,當然有很多涉及科學的理論、技術和know-how,但如果你要有更大的突破,可能就要提升到人生的哲學或藝術層次。只是許多創業家太早走向藝術,而忽略了經營中可以科學化的細節。
我大學唸的是工業工程學系,工業工程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效率。早期是拆解工作,然後進一步發展到量化管理。現在進入AI時代,這個目標仍然不變,只是工具和方法必須與時俱進。我想,就是這種追求效率的目標,形塑了當今富饒的社會。
林:你在學生時期就把「效率化」這件事注入你的理念中嗎?
何:與其說注入理念,不如說開始接觸學習。91APP 就與這件事深切相關。我們提供的服務是協助零售業的數位轉型,這些企業通常不是爲了數位化而做,而是爲了提升效率。效率是零售業的核心。在以前,開連鎖店就是成功的商業模式,可是數位時代來臨,如何結合電商和實體業務,成爲新的挑戰。
林:過去你受訪時曾提到你觀察通化街夜市,認爲這些商店未來會轉型成新的模式。最近有沒有類似的感觸或者觀察?
何:這兩年從外界的氛圍,到公司內部實際的運作,會發現 AI 對整個工作方式和成果有很多改變。當然如果這個課題再延伸,就會有人擔心 AI 是否會取代人類?我們有個比較深的體悟是,AI 對內的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讓我們的客戶獲得更好、更快的服務。但對外,我們還是需要許多能跟客戶互動溝通、理解他們複雜的組織、層級互動並加以整合需求的人才。所以我跟很多同事講,AI 的目的不是取代人,也許我們的工作內容會有改變,但還是需要很多人才。所以未來的社會,我認爲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人跟 AI、人跟機器人協同運作。
林:最近你最常跟同事說的話是什麼?
何:91APP 發展到現在大概有600位同事,早期我們非常強調執行力,甚至希望主管全方位發展、什麼都要會。隨着公司規模擴大,工作複雜度不斷提高,最近我反而常跟資深主管說,每個人都有所長所短,如何讓團隊的人發揮所長,纔是身爲主管的重要任務。當組織變大、業務變得複雜,很容易導致中階幹部陷入困境或自我質疑。如何激發他的強項,再以團隊補足短處,這纔是效率化,也就是看重人的本質。SOP(標準作業程序)是給資淺的初學者幫助他們進入狀況,中階幹部則需要量身訂製。這就像做實驗,有一個理論框架,但環境中許多細節需要調整,有時候沒處理好,並非框架有問題,而是執行與實驗的過程有問題。
林:在 91APP 裡類似科學家或研究者的角色,最近在做的事是什麼?
何:我們有個由資料工程師、資料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他們現在主要着力在發展 AI 應用產品。我們當然不是去做算力,而是聚焦在大家已經發展好的東西再應用到我們的場景,例如零售業、餐飲業。我們可以挑選適當的模型,再用大量的交易資料訓練,來預測消費者的消費行爲。當然我們也做一些商業上的探索,例如數位廣告,像是現在流行的「零售媒體」(Retail Media Network, RMN)。這裡頭也包含很多前沿技術,但是還無法馬上商業化。所以我們的團隊很多是開發了前沿技術,就正式發表,並找客戶共同測試發展。
林:選擇賽道極爲重要。你的賽道從C2C、B2C一路走下來,如今是D2C(direct to consumer)這樣一個大賽道,你如何看待此事?
何:雖然很多人認爲選錯賽道就沒有未來,但我在電商這個產業,一路從C2C、B2C到D2C的經驗看來,選對賽道很容易,在對的賽道里生存反而困難,是個挑戰,考驗着創業者的執行力。因爲剛開始大家可能還搞不清楚,百家爭鳴,可是我覺得大概一、兩年,這些百家爭鳴就差不多了。我看到的通常不是挑對賽道、快一點,你就能贏。
每個團隊都有所長所短,在大的賽道里有很多機會,例如在B2C,許多創業者看到天貓、淘寶的成功,就想複製這樣的模式,不過通常失敗,因爲能力與資源完全無法相比。但是在這個大方向下隱藏了大量的機會,每個做下去一樣都有競爭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執行力的問題,能夠抓住機會纔是真正的機會,這點十分關鍵。
林:你連續創業,公司運作管理非常有效率。能否給科學家、研究人員一些建議?
何:我們接觸過很多產業,深深感覺隔行如隔山。要給科學家建議,這我不敢當。但我可以這樣講,以前有很多不容易的事,當時沒辦法好好發揮,如今在新時代,可能就在對的時間,成果就開始放大、加乘。我們不曉得未來會怎樣,但如果我們認爲是對的事情,雖然一開始看不到成效,也不要放棄,慢慢累積,有一天大家可能就會基於這個基礎,而更上一層樓!
(本文出自2025.03.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