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電影人齊聚中國科技館 共赴一場科學電影的《北辰對話》
中國日報4月22日電(記者 閆東潔)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中國科技館特效電影展映已拉開帷幕。4月22日,中國科技館科學文化訪談欄目《北辰對話》推出特別節目"我們的科學電影"。
今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週年,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中國科技館特效電影展映的第15個年頭。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本期節目以"我們的科學電影"爲主題,由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擔任話題召集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高博擔任主持人,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徐星,地球物理學者、著名電影製片人方勵,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長霍廷霄共同回顧電影發展歷程,探討電影藝術如何承載科學故事並點燃大衆的科學夢想。
何爲科學電影?郭哲給出的關鍵詞是"力量",無論是記錄自然之美的科學紀錄片、傳達人類想象力的科幻片、亦或是講述科學家故事的傳記片,科學電影都在用美學藝術創造出一種直擊人心的科學力量。徐星用"科學的廣告片"這一關鍵詞來形容科學電影,他認爲無論何種形式的科學電影,都是在傳遞讓公衆關注科學、瞭解科學的理念。方勵給出的關鍵詞是"好奇心",他認爲科學電影用營造出來的光影意境講述科學故事,讓青少年充滿對世界的好奇心。霍廷霄用"想象力"描述科學電影特徵,他認爲電影美術作爲一種視覺藝術,需要無窮的想象力,科學電影的魅力就是在科學、技術、藝術的相互融合中帶給觀衆視覺盛宴。
嘉賓們饒有興致地分享了影響自己的科學電影。徐星從科研角度談到《侏羅紀公園》對古生物學研究新方向、新方法的出現發揮出巨大作用。從滅絕動物化石中提取DNA來複活遠古生物一度成爲科研的努力方向,人類在此過程中探索了DNA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霍廷霄以《流浪地球》爲例,講述科幻電影呈現出來的完美影像是電影人和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方勵關注電影表現的情感問題,他分析了《2012》這一災難題材展現出來的極端時刻的人際關係,指出科幻電影帶給人獨特的生命感受。郭哲認爲優秀的科學電影應該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來引發觀衆共鳴,如《奧本海默》從科學研究、社會責任和道德倫理等多重維度探討科學事件。
科學電影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徐星期待有更多展現中國科學家貢獻的電影問世。霍廷霄認爲新的技術不斷創造着新的美學體系,應該用於展現中國文化、中國情感,使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方勵倡導創作者要藉助科學手段、發揮想象力,把我國一脈相承的悠久文化呈現給世人。郭哲分享了15年來的電影節海報,並期待中國科技館"未來科學視界實驗室"能夠彙集科學界、藝術界的專業力量,成爲科學電影編創的一個策源地。
節目最後,嘉賓們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中國科技館特效電影展映15週年海報紀念冊上簽字留念,並祝願展映活動越辦越好。
《北辰對話》作爲中國科技館精心策劃的對談欄目,聚焦科學文化領域前沿觀點和熱點話題,在對話和交流中探尋科學文化的北辰之光。節目開啓全新的"線上+線下""對談+互動"模式,由中國科技館專家擔任話題召集人,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共享觀點、洞察本源、引發思辨,通過精品影視產品,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文化滋養。未來,"北辰對話"欄目將繼續推出更多精彩節目。
觀衆可通過央視頻《北辰對話》專欄賬號,中國數字科技館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中國科技館官方賬號,搜索"我們的科學電影"觀看本期節目。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