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1.8億年前太陽系混沌行爲對地球的影響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南京7月1日電 (記者 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7月1日消息,該所科研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通過對準噶爾盆地一處沉積地層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首次發現1.8億年前的全球快速升溫、大洋缺氧事件與火星-地球超長偏心率吻合,揭示太陽系混沌行爲對地球碳循環與氣候的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太陽系的動力學穩定性是天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行星間的引力共振導致太陽系呈現混沌特性,微小的初始條件差異即可引發軌道不可預測的“蝴蝶效應”。儘管依靠現代超級計算機和高精度的數值模型,天文學家能夠預測6000萬年內的行星軌道演化,但要突破這一時間限制,必須依靠地質記錄的反演研究。
地球軌道參數包括偏心率、歲差等數值,均受到太陽系內行星引力相互作用影響,呈現週期性變化。其中,火星與地球的引力作用導致的超長偏心率週期,極易受到太陽系混沌行爲的影響,週期值變化可達數百萬年。這些地球軌道參數變化通過調控地表日照量,直接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並在沉積地層中留下記錄。因此,通過分析沉積記錄中的火星-地球超長偏心率週期變化,可以反演深時太陽系的混沌行爲。
在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準噶爾盆地是一個大型淺水湖泊系統。研究人員對該地區三工河組地層開展研究,發現該地層中有機質主要由陸地高等植物組成,而有機碳同位素波動的主要控制因素則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變化。進一步的研究數據表明,火星-地球超長偏心率週期在中生代早期經歷了顯著變化,爲深時太陽系混沌行爲提供了關鍵證據。
據科研人員介紹,本次研究成果有助於揭示深時全球變暖事件的機制和過程,進而深化人類對未來氣候變化的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