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專線”來了!創新藥企或受益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香港交易所(以下簡稱港交所)近日宣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支持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業內人士認爲,“科企專線”是繼“18A規則”後資本市場對生物科技公司釋放的又一個利好信號。在融資方面,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的壓力或能有所緩解。

港股市場創新藥股持續活躍

在港股市場上,創新藥企股較爲活躍。截至5月9日上午收盤,港股創新藥ETF高開高走,現漲1.41%。在成分股中,三生製藥漲超5%,再鼎醫藥、遠大醫藥、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股漲幅居前。

港交所方面表示,特專科技公司、生物科技公司一般處於早期發展或產品尚未商業化的階段。與其他行業相比,過早或長期披露公司的營運策略、專有技術或上市計劃,可能會爲這些公司帶來過高的風險。爲幫助這些公司降低有關風險,將允許這些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請版本,即這些公司遞交上市申請時無需公開披露招股書,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後再公開披露。

創新藥研發週期長、資金需求大。有內地藥企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一個新藥研發往往面臨着3個“10”,即10年、10億元和成功率低於10%的挑戰,這意味着生物製藥研發需要大量長期資金的支持,風投機構在投資時非常謹慎,導致企業融資困難。因此,上市對創新藥企來說至關重要。

港股或成爲創新藥企上市的關鍵選擇。據不完全統計,去年11月至12月,超過15家生物科技企業選擇在港股市場IPO。2024年全年,近50家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交所提交超過60次招股書。

以恆瑞醫藥爲例,有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可能最快於5月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掛牌交易。恆瑞醫藥從宣佈赴港上市至今不足半年,其表示,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投資者基礎廣泛,有助於提升公司在全球醫藥行業的品牌影響力。另外,對於公司來說,本次上市可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並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有望受益

此前,“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申請上市遵循香港《上市規則》中的第18A章,業內稱“18A規則”。“18A規則”是港交所用於支持尚未盈利或未達主板收入要求的生物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募資制定的規則。有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經“18A規則”在港股上市的創新藥械企業已經累計達到65家。

有創新藥企負責人表示,很多創新藥企還在研發早期,沒有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這些產品的研發信息也不方便過早公開,新的規則給未盈利的創新藥企帶來了新的機會。

根據港交所的公告,“科企專線”也會就上市資格及合適性爲企業提供指引,例如核心產品要求、是否接受其他生物科技產品/不同藥監機構監管的臨牀試驗、資深投資者的資格及獨立性、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等。

平安證券表示,當前政策對於創新藥行業的扶持較爲清晰和明確。從創新藥企業自身來看,臨牀數據持續表現優異,頭部創新藥企業有望實現盈利,提升創新藥產業信心。

已上市創新藥企出海成果頗豐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創新藥出海交易額僅約110億美元。2024年1至10月,我國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金額突破511億美元。頭部港股創新藥公司受益於出海成果放量,營收和利潤穩步增長。

國金證券分析,我國創新藥企將藥物的海外開發權益授權給國外藥企,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海外開發和銷售的風險,還能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藉助當地藥企的開發和渠道優勢實現藥物的快速上市和銷售。

以百濟神州爲例,根據財報,2025年第一季度,百濟神州旗下產品澤布替尼在全球的銷售額達到56.92億元,在美國市場,澤布替尼首次躍居BTK抑制劑市場的整體份額首位。

香港投資推廣署表示,2025年,預計將有更多大型公司選擇在香港上市,這得益於中國證監會的鼓勵政策、內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香港自身的上市優勢,使得香港作爲上市目的地的吸引力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