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做得好 “溫差”纔會小
據中國天氣網消息,近期,我國大範圍高溫天氣愈演愈烈,7月15日進入最強盛時段,多地氣溫刷新當地最高紀錄。每當遇到高溫天氣,總有公衆感覺“怎麼比預報的溫度更熱”,也有網友懷疑氣象部門的高溫預報會不會“刻意壓低數值了”?
一邊是無法忍受的體感溫度,一邊是天氣預報裡面難上“40℃”,其中的差異反映的是專業氣象知識與大衆科學素養之間的“溫差”。這段時間,多地氣象專家針對公衆關注的“預報溫度與體感差異”等問題,同步進行了科學解讀,有助於消弭這種“溫差”。
氣象預報的溫度數值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源於嚴格規範的科學測量,有着嚴格的科學依據和複雜的計算過程。然而公衆的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溼度、風速、日照等,個體差異如體質、着裝顏色、活動強度乃至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對溫度的感知,甚至公衆所處的環境、時段等,都會對溫度有着不一樣的感受。因此,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幫助公衆理解氣溫測量的科學原理和體感溫度的差異,正是縮小這種“溫差”感的關鍵。通過科普,讓公衆理解這些因素的作用,才能減少誤解,提升預報的公信力。通過舉行氣象科普活動、開展氣象部門開放日等形式,深入淺出的科普宣傳,讓公衆瞭解氣象觀測的標準化流程和預報的複雜機制,認識到氣象預報的嚴謹性和複雜性,纔能有效提升公衆對天氣預報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隨着社會發展,公衆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正在從單一數據預報轉向更爲全面的氣象信息服務。傳統的氣溫預報已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這就需要相關方面積極推動服務升級,提供更多元化的氣象信息產品。在傳播氣象信息時,也應避免斷章取義,做好科學解釋工作。只有當公衆真正理解氣象預報背後的科學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預報信息,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科學、理性的社會環境。(劉劍飛)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