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腫瘤防治科普 專家團分享“科普經”
本文轉自:人民網
近日,“2024人民好醫生腫瘤防治科普行動”在北京進行總結交流。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普達人”圍繞腫瘤防治相關科普內容進行分享。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將科學、實用的腫瘤防治知識傳遞給民衆?交流中,多位專家分享了自己對於科普工作的見解。
專家們認爲,腫瘤科普作品創作非常有必要。科普內容的嚴謹性至關重要。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顧晉認爲,科普內容通俗易懂固然重要,但更應保證科學性與準確性,切勿誇大事實、傳播虛假信息,傳播違背科學常識、斷章取義或移花接木的虛假信息。
浙江省腫瘤醫院朱驥說,隨着治療模式多樣化、療效越來越顯著,腫瘤已不再是絕症,但老百姓對此並沒有充分的認識。這就需要有醫學背景的人士,將專業信息以平民化語言傳遞給患者,讓大家不再談癌色變,更好地瞭解治療方式,便於臨牀治療更好地開展。
“醫務人員具有紮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牀實踐經驗,科普創作具有專業優勢。”山東省腫瘤醫院王哲海提醒醫務工作者,在創作科普時注意選取某個觀衆易接受、易實踐的知識點,進行深度普及,幫助大衆理解並採取行動預防腫瘤疾病。
“要發揮醫務人員科普創作‘主力軍’作用,面向公衆加強腫瘤防治知識宣教,營造全面認識腫瘤、全週期防控腫瘤、全民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河南省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南醫院)陳小兵建議,在科普創作過程中,要根據不同人羣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健康教育,貼近日常生活,讓健康知識、行爲和技能成爲全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現階段由專業醫生出演的科普劇目,使醫學科普的內容趨向信息化、趣味化,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雲南省腫瘤醫院李雲峰勉勵醫務工作者,“大家要進一步提升創作和傳播能力,努力將更多好看、好聽、好記、好用的優質科普送到百姓身邊。”
“情景劇、小品、脫口秀、相聲等科普展演形式豐富多彩,讓人印象深刻。同時,這些科普作品科學性強,風格嚴謹,能夠更好地爲民衆科普健康知識。”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陳正堂分享了觀後感。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李明也提醒說,科普創作者應儘量避免使用過於複雜晦澀的專業術語,涉及的腫瘤防治知識應儘可能全面。內容要條理清晰,注意邏輯的嚴密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現知識漏洞誤導受衆。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健同樣認爲,對於普通百姓來講,會更加關注與自身相關度高的疾病,建議創作者可以站在某類疾病的高危人羣角度進行科普傳播,這樣會吸引相關重點人羣的關注。
山東省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周冬梅說,科普作品回答了患者經常會問醫生的一些問題,患者看了科普作品後,不僅對治療方式有了進一步認識,也消除了很多誤解,能夠減少臨牀反覆詢問的情況,有利於提高診療效率,改善醫患關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趙妍敏認爲,腫瘤防治科普行動既爲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臺,也讓專業權威的健康科普作品走進了百姓生活。未來,期待更多青年科普人才加入其中,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大家對醫學知識感興趣、聽得懂、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