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醫學影像與核醫學:幫你看清老人大腦裡的“記憶小偷”

家裡老人最近是不是總犯糊塗?炒菜時鹽放了兩次,出門買個菜轉頭就找不到家,甚至叫錯子女的名字—遇到這些情況,咱們心裡難免犯嘀咕:這是不是老年癡呆的前兆啊?

老年癡呆在醫院裡叫“阿爾茨海默病”,它就像個藏在老人大腦裡的“記憶小偷”,悄無聲息地把老人的回憶、認知一點點偷走。以前要等老人症狀特別明顯,甚至連家人都認不出時,才能確診;但現在不一樣了,醫學影像和核醫學技術就像“高清放大鏡”,能提前看到大腦裡的異常,幫咱們更早發現這個“小偷”的蹤跡。

一、先弄明白:老人大腦裡,到底爲啥會忘事?

要想知道這些檢查咋管用,得先搞清楚老年癡呆時,老人的大腦到底出了啥問題。咱們的大腦裡裝着幾十億個神經細胞,它們就像無數個小信號塔,靠“突觸”這種小連接傳遞信息,幫咱們記事兒、想問題。

可老年癡呆患者的大腦裡,會慢慢長出兩種“壞東西”:一種是“β 澱粉樣蛋白”,它們會在神經細胞外面堆成一團,像廚房水槽裡的油污一樣,堵住信號傳遞的路;另一種是“tau 蛋白”,它們會在神經細胞裡面纏成亂麻,把細胞的“骨架”弄壞,讓神經細胞慢慢死掉。

這兩種東西越積越多,大腦裡負責記事兒的“海馬體”(就像家裡的儲物間,專門存記憶的)會先變小,接着其他區域也會跟着受損。等咱們明顯看出老人忘事、認人難時,大腦其實已經傷得挺重了。而影像和核醫學技術,能在老人還沒明顯症狀時,就看出大腦裡這些藏着的變化。

二、常用的影像檢查:各有各的用處,幫醫生找線索

就像咱們修家電需要螺絲刀、萬用表這些不同工具,診斷老年癡呆也有好幾種檢查,它們各有擅長,能從不同角度看大腦的情況。

1. 頭顱 CT:先排除“不是癡呆的情況”

頭顱 CT 是最常見的檢查,有點像給大腦拍普通 X 光片,快又便宜,能快速看清大腦的整體樣子。它雖然看不到前面說的兩種“壞蛋白”,但能幫醫生排除其他問題 —— 比如有些老人忘事,可能是腦子裡長了小瘤子、有小出血,或者有腦梗,這些問題在 CT 上能看得很清楚。只要把這些問題治好,老人糊塗的情況可能就會好轉,不是真的老年癡呆。

另外,到了老年癡呆中晚期,老人的大腦會整體變小,尤其是存記憶的海馬體,會比健康老人的“瘦”一圈,CT 也能看出這種變化。不過 CT 分辨率有限,早期海馬體一點點的萎縮可能看不太清,這時候就需要更精細的檢查。

2. 頭顱磁共振(MRI):能看清大腦的“小變化”

要是說 CT 是普通相機,那磁共振(MRI)就是高清相機,還沒有輻射,靠磁場和無線電波,能拍出大腦裡毫米級的細節,特別適合早期發現問題。

磁共振最厲害的就是看海馬體的變化。前面說過海馬體是存記憶的地方,老年癡呆患者的海馬體,往往比其他大腦區域先變小 —— 可能老人只是偶爾忘事,自己和家人都沒太在意,但磁共振已經能看出,他的海馬體比同齡健康老人的小了一點。醫生量一量海馬體的大小,再結合老人平時的表現,就能更早判斷是不是有老年癡呆的風險。

除此之外,磁共振還能看到大腦表面的“皮層”(就像大腦外面的褶皺外套,負責思考、判斷這些本事)有沒有變薄。老年癡呆患者的大腦皮層會慢慢變薄,尤其是額頭後面、耳朵旁邊這些區域,這些細微變化在磁共振的高清圖像上都能捕捉到,給醫生診斷幫大忙。

3. 功能磁共振(fMRI):看大腦“在不在幹活”

普通磁共振看的是大腦“長啥樣”,功能磁共振(fMRI)看的是大腦“在乾沒幹活”。它能實時監測大腦不同區域的血流 —— 咱們想事情、記東西時,對應的大腦區域需要更多血,功能磁共振就能通過血流的變化,畫出大腦的“工作地圖”。

健康老人回憶事情時,存記憶的海馬體、耳朵旁邊的大腦區域會“忙起來”,血流變多;但老年癡呆患者,就算努力想事情,這些區域也“沒力氣”,血流還是少,就像存記憶的倉庫“沒電了”,轉不起來。醫生通過功能磁共振,能直接看到哪些大腦區域“不幹活了”,判斷大腦功能受損的程度,甚至在大腦結構還沒明顯變化時,就發現功能已經出問題了。

三、核醫學技術:直接“抓出”大腦裡的“壞蛋白”

前面說的 CT 和磁共振,主要看大腦的結構或功能變化,而核醫學技術更厲害 —— 能直接看到大腦裡的兩種“壞蛋白”,就像給這些蛋白貼了熒光標籤,讓它們藏不住。這對早期確診老年癡呆特別重要,因爲這兩種蛋白是老年癡呆的“罪魁禍首”,只要能找到它們,就能更確定是不是真的老年癡呆。

1. PET-CT:給“壞蛋白”拍照片

PET-CT 是核醫學裡最常用的檢查,原理有點像給“壞蛋白”裝追蹤器。檢查前,醫生會給老人打一針特殊的“顯像劑”,這種顯像劑能和大腦裡的“壞蛋白”精準結合 —— 比如找 β 澱粉樣蛋白的顯像劑,就像鑰匙能插進對應的鎖孔一樣,專門粘在 β 澱粉樣蛋白上。

之後用 PET 設備捕捉顯像劑發出的信號,再結合 CT 的結構圖像,就能生成“蛋白分佈圖”。如果大腦裡有很多 β 澱粉樣蛋白,圖像上就會出現亮斑,亮斑越多越亮,說明這種蛋白越多,老年癡呆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是找 tau 蛋白,就用專門結合 tau 蛋白的顯像劑。tau 蛋白的分佈和老人的症狀關係更密切:比如 tau 蛋白堆在海馬體、耳朵旁邊的區域,老人就容易忘事;要是堆在頭頂、額頭後面的區域,可能就會說話找不到詞、判斷事情出錯。醫生通過 PET-CT,能清楚知道大腦哪些地方被 tau 蛋白破壞了,破壞得多嚴重,甚至能猜到老人以後症狀會怎麼發展。

2. 腦血流灌注顯像:看大腦“有沒有吃飽飯”

除了 PET-CT,核醫學還有個常用檢查叫“腦血流灌注顯像”。也是打一針顯像劑,這種顯像劑能被大腦血管吸收,檢查時就能看到大腦各個區域的血流情況 —— 簡單說,就是看大腦各個部位“有沒有吃飽飯”(有沒有足夠的血供)。

老年癡呆患者的大腦,因爲神經細胞受損,對應的區域會“吃不飽”,血流變少。比如早期患者,耳朵旁邊、頭頂這些區域的血流,會比健康人少;病情越重,血流少的區域越多。這個檢查能幫醫生判斷大腦的“營養夠不夠”,間接知道神經細胞還活沒活好,也能作爲診斷和評估病情的輔助依據。

四、這些技術不只是“確診用”,還能幫老人“延緩病情”

可能有人會問:做這麼多檢查,不就是爲了確定是不是老年癡呆嗎?其實不止如此,這些技術更重要的作用是“早發現、早干預”,幫老人把病情拖慢一點。

首先是“早發現”—— 老年癡呆對大腦的損傷是不可逆的,發現得越早,干預效果越好。比如通過磁共振發現海馬體早期有點萎縮,或者通過 PET-CT 發現有 β 澱粉樣蛋白堆積,哪怕老人還沒明顯忘事,醫生也能給出建議:讓老人多動腦(比如打打麻將、看看書)、多出門散步、吃的均衡點,必要時用點藥,就能延緩“壞蛋白”堆積的速度,保護神經細胞,讓老人的記憶多維持幾年,少受點罪。

其次是“分清到底是哪種癡呆”—— 有些病的症狀和老年癡呆很像,比如“血管性癡呆”(是多次小中風引起的)、“路易體癡呆”(會出現幻覺、手腳不靈活,像帕金森),這些病的治療方法和後續情況都不一樣。通過影像檢查,醫生能分清它們:比如血管性癡呆在 CT 或磁共振上,能看到明顯的腦梗痕跡;路易體癡呆在 PET 檢查上,蛋白分佈的樣子和老年癡呆不一樣。只有分清了,才能給老人用對治療方法。

最後是“看治療有沒有用”—— 已經確診老年癡呆、開始治療的老人,定期做影像檢查能幫醫生判斷治療效果。比如治療一段時間後,PET-CT 看到 β 澱粉樣蛋白堆積得慢了,或者磁共振顯示海馬體萎縮的速度變緩了,就說明現在的治療方法管用,可以繼續用;要是發現病情還在快進,醫生就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不讓情況變得更糟。

五、家屬該知道:啥時候該帶老人做這些檢查?

瞭解了這麼多檢查,家屬最關心的肯定是:到底啥時候該帶老人去做這些檢查?其實不用等老人症狀特別重,只要發現下面這些“小信號”,就可以諮詢醫生,考慮做檢查了:

Ø 記事兒越來越差,影響日常生活:比如剛做完的事轉身就忘,反覆問同一個問題,甚至記不住家人的生日、名字;

Ø 做事、判斷出問題:比如買菜算錯錢,穿衣服把釦子扣錯,出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哪怕是住了幾十年的小區;

Ø 說話、理解有困難:比如想說一個東西,半天想不出名字,別人說的話也聽不懂;

Ø 性格、情緒變了:比如以前溫和的老人,突然變得暴躁、愛發脾氣,或者悶悶不樂、多疑,對以前喜歡的廣場舞、下棋也沒興趣了。

不過要注意,不能只看檢查結果就下結論,醫生得結合老人的症狀、以前的病史,還有專門的認知功能評估(比如讓老人做簡單的記憶測試),綜合判斷。而且檢查也不是越多越好,醫生會根據老人的情況選最合適的 —— 比如先做磁共振排除結構問題,要是需要再做 PET-CT 看“壞蛋白”。

老年癡呆雖然讓人害怕,但現在的醫學影像和核醫學技術,給了咱們更早發現、更早干預的辦法。它們就像給大腦裝了監控,能及時發現那些藏在裡面的“異常”,幫咱們守護老人的記憶,讓他們能更久地記住家人的笑臉,記住每天的生活小事。對老人來說,一次及時的檢查,可能就能多幾年清醒的時光;對咱們家屬來說,多瞭解這些技術,才能更好地幫老人守住健康,少走彎路。

作者: 餘仲飛 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

審覈: 張建 上海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