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狂犬病、弓形蟲、鸚鵡熱、貓癬等人畜共患病,如何防護?

在與寵物親密接觸的同時,我們要警惕一種潛在的健康風險——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指那些可以在動物和人類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這些疾病可能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或真菌引起,通過直接接觸、空氣傳播、食物或水源等途徑感染人類。

本文將重點介紹狂犬病、弓形蟲、鸚鵡熱、貓癬/貓抓病等人畜共患病,及其相應的防護方式。

一、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毒主要通過患病動物的唾液經咬傷或抓傷傳播給人類,也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接觸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急性、進行性腦脊髓炎,臨牀表現爲恐水、怕風、嚥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症狀,最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在全球範圍內分佈,主要傳染源爲犬、貓、狐狸、狼、蝙蝠等動物。人類感染多由犬咬傷引起,潛伏期通常爲1-3個月,但也可短至數天或長達數年。

關於防護,首先,犬、貓應當每年按時接種疫苗。現階段,我國圍繞犬咬傷所接種的疫苗方案是:5針法免疫(當日、3、7、14、28天),若不慎被咬傷,請牢記要在48小時內接種。前往正規醫療機構接種疫苗,特別提示當遭遇三級暴露,如深部貫穿傷、黏膜接觸或頭面部咬傷,需由醫生判斷同步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構建雙重防線。

另外,意外發生時,立即執行“肥皂水沖洗法”,用流動清水配合20%濃度肥皂水或專用沖洗劑交替沖洗15分鐘。保持傷口開放狀態,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沖洗,完成沖洗後切勿包紮,用碘伏消毒後立即就醫。

二、弓形蟲

貓是弓形蟲的終宿主,其體內可完成弓形蟲的有性繁殖。人類感染弓形蟲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食用了含有弓形蟲包囊的未煮熟肉類;二是意外接觸了含有弓形蟲卵囊的貓糞便。

人類通過貓糞感染的實際風險較低,通常需要直接徒手接觸到處於排囊期的新鮮貓糞,並且隨後未徹底洗手就接觸口鼻。這種傳播方式的發生概率相對較小。

作爲專性細胞內寄生原蟲,弓形蟲可入侵人類及多種動物的有核細胞完成其生活週期,具有全球性分佈特徵。該病臨牀表現複雜多樣,約80%~90%的感染者呈隱性感染狀態而無明顯症狀,但當宿主免疫力低下或發生先天性感染時,可能引發腦炎、視網膜脈絡膜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關於防護,要向生肉說“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研究表明,食用未煮熟肉類導致的感染佔67%,接觸貓糞僅佔1%。食用生肉的風險遠大於接觸貓糞,所以,一定要把肉煮熟了再吃。另外,接觸貓砂等時最好戴上手套。孕婦特別需要注意,弓形蟲病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妊娠期母體感染可通過胎盤引發胎兒先天性感染,可能造成流產或新生兒嚴重併發症。

三、鸚鵡熱

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也稱鳥疫。其典型臨牀表現爲流感樣綜合徵,包括高熱、頭痛和肌痛等。約半數患者可進展爲非典型肺炎。該病症狀個體差異顯著:輕症患者可能僅出現發熱、頭痛等;重症患者則可能累及多系統,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肝功能異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等。常見併發症包括心肌損傷、胸腔積液、反應性關節炎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其中以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爲主要致死因素。

鸚鵡熱衣原體最初在鸚鵡體內被發現,後續研究證實其可感染多種動物,包括鴿子、雞鴨在內的185餘種禽類均可成爲該病原體的天然宿主。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密切接觸染疫的寵物鳥或家禽,是人類感染鸚鵡熱的主要途徑;此外,吸入被污染羽毛或排泄物形成的氣溶膠也是重要的傳播方式。

鑑於其公共衛生風險,鸚鵡熱已被納入乙類傳染病進行規範管理,要求醫療機構在發現病例後24小時內完成網絡直報。在防護方面,建議每日清理鳥籠排泄物,紫外線消毒。鸚鵡熱衣原體可通過呼吸道傳播,清理時要戴上N95口罩,不要與羽毛、糞便親密接觸,處理完立即洗手。

四、貓癬/貓抓病

貓癬,主要由犬小孢子菌引發。這種真菌屬於親動物性皮膚癬菌,能夠感染動物的表皮角質層、毛髮和指甲。它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傳播。當人類接觸感染貓癬的動物或相關污染物時,可能會引發體癬、頭癬等皮膚病變。

貓抓病,主要由漢塞巴爾通體引起,漢塞巴爾通體主要通過貓蚤在貓羣中傳播,但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如跳蚤、蝨子等節肢動物傳播。當人類被感染了漢塞巴爾通體的貓抓傷或咬傷時,就有可能感染貓抓病,這是該疾病傳播給人類的主要途徑,約佔90%的病例。此外,約有3%的病例是通過眼結膜接觸感染,即人類眼睛直接接觸到了含有病原體的貓分泌物或排泄物。

關於防護,一旦發現貓有異常脫毛現象,如硬幣大小的禿斑,應引起高度警惕,並及時諮詢獸醫。一般推薦每週至少進行三次梳毛檢查,這一做法能有效降低真菌潛伏風險。梳理完畢後,建議將梳子浸泡在60℃的熱水中約10分鐘,以此破壞犬小孢子菌的孢子結構,確保衛生安全。

被貓抓咬後,應當立即用流動水沖洗15分鐘,碘伏畫圈消毒(直徑>5cm),72小時內留意傷口情況變化,根據傷口深度及破傷風免疫史決定是否接種破傷風疫苗,或採取其他醫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