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兒童高熱驚厥 家長莫入誤區
高熱驚厥是兒童發熱時常見的急症之一,多發於6個月至5歲兒童,患病率爲3%-5%。儘管大部分高熱驚厥不會造成長期損害,但家長因缺乏科學認知而產生的錯誤處理方式,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一、高熱驚厥的病理機制與臨牀表現
高熱驚厥是嬰幼兒因體溫驟升(肛溫≥38.5℃或腋溫≥38℃)引發的短暫性神經系統異常反應,多發生於發熱初期24小時內。其病理機制主要與感染(約80%爲病毒感染)、遺傳易感性及嬰幼兒未成熟的腦神經調節功能相關。當體溫急劇升高時,尚未發育完善的神經系統易出現異常放電。
其臨牀表現爲突發性四肢僵直或陣攣性抽動、眼球上翻或凝視,伴意識喪失、呼吸暫停及口脣發紺等症狀。典型發作持續3-5分鐘,若超過5分鐘或伴有反覆抽搐、意識恢復延遲,則需警惕複雜性驚厥可能,此類情況可能提示潛在神經系統疾病風險。
二、家長常見誤區與科學處置
誤區1:強行塞物防咬舌
當孩子發生高熱驚厥時,許多家長出於恐慌會試圖將手指、筷子甚至毛巾塞入患兒口中,並認爲此舉能防止咬舌。然而科學研究表明,抽搐時因舌根後墜會短暫影響氣道通暢,但真正咬傷舌頭的概率不足1%。強行塞入異物不僅無法緩解症狀,反而可能造成牙齒斷裂、口腔黏膜撕裂,甚至因物體滑落引發窒息風險。
正確做法是保持患兒側臥位,清理口鼻分泌物確保呼吸通暢,避免任何口腔內操作,靜待抽搐自然停止
誤區2:束縛肢體或按壓
部分家長誤認爲按壓抽搐的四肢可以終止驚厥,常採取緊握患兒肢體甚至用布條固定的極端措施。事實上,驚厥時肌肉處於強直收縮狀態,外力束縛不僅無法抑制神經異常放電,反而可能因對抗性用力導致關節脫位、肌肉拉傷,甚至引發肱骨或鎖骨骨折。此外,強制按壓胸部可能限制呼吸運動,加重腦缺氧風險。
科學處理原則應該是確保患兒處於安全環境,移開周邊尖銳物品,避免跌落或碰撞,不要束縛或按壓肢體直至發作結束,同時密切觀察抽搐特徵及持續時間。
誤區3:喂水喂藥
部分家長在驚厥發作時急於通過喂水或退熱藥緩解症狀,但此時患兒咽喉反射顯著減弱,存在吞嚥功能障礙,強行喂服易導致液體誤入氣道,引發嗆咳、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臨牀統計顯示,驚厥期喂藥操作中,約18%的患兒因劇烈嘔吐或嗆咳加重缺氧狀態。
正確做法是在驚厥完全停止、患兒意識恢復後,遵醫囑使用退熱藥物(如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並採用小劑量溫水緩慢喂服以降低刺激。若需緊急退熱,可優先選擇直腸栓劑,避免經口操作風險
誤區4:搖晃喚醒或冷水降溫
部分家長誤用劇烈搖晃試圖喚醒驚厥患兒,或採用酒精、冰水擦拭進行物理降溫。研究顯示,搖晃操作可能會引發腦震盪或視網膜出血,而冷水或酒精擦拭可刺激外周血管收縮,導致寒戰反應,反而使核心體溫反跳升高,且酒精擦拭還有皮膚吸收風險,已被WHO明確列爲禁忌。
科學降溫建議採用溫水持續擦拭頸側、腋窩及腹股溝等大血管走行區,每10分鐘重複一次直至體溫下降。
誤區5:忽視就醫指徵
約20%的家長在患兒驚厥停止後未及時就醫,誤認爲症狀緩解即無風險。實際上,首次發作、抽搐持續>5分鐘、發作後意識未恢復或伴隨噴射性嘔吐等症狀時,需高度警惕腦炎、顱內出血或代謝性疾病。研究表明,未及時就診的驚厥患兒中,約12%後續確診爲癲癇或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正確做法是:無論驚厥是否自行緩解,均需在24小時內至兒科急診評估,進行血常規、炎症指標、血生化、腦電圖及影像學檢查;若出現嗜睡、肢體活動障礙等神經功能異常,需立即啓動腰椎穿刺排除顱內感染。
三、科學應對措施:急救四步法
1. 周邊環境與體位管理
迅速移除患兒周圍尖銳物品,確保環境安全。將患兒置於平坦柔軟處,取側臥位,利用重力防止舌根後墜及嘔吐物誤吸。如口鼻有分泌物,用軟布輕拭,嚴禁強行撬嘴清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是首要原則,避免因不當操作造成二次損傷。
2. 觀察與記錄
立即記錄驚厥起止時間,應精確至分鐘,觀察抽搐形式、眼球活動、口脣顏色變化及伴隨症狀。同步使用電子體溫計快速獲取腋溫。條件允許時,拍攝10-15秒視頻供醫生診斷參考。
3. 物理降溫
驚厥停止後,用溫水按“頸側→腋窩→腹股溝”順序循環擦拭,每部位20-30秒,間隔10分鐘重複,直至體溫
4. 醫療干預
意識恢復後按體重給予退熱藥(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拒服者可改用直腸栓劑。若首次發作、抽搐>5分鐘、24小時內反覆≥2次,或伴嘔吐、意識模糊等,立即送醫。送診時保持側臥位,攜帶用藥記錄及症狀描述,便於急診快速評估。
四、預防策略
1.疫苗接種與感染防控
按時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減少病毒或細菌感染引發的發熱風險。注意手衛生及呼吸道防護,避免患兒接觸感染源,尤其在傳染病高發季節。
2.發熱早期干預
發熱初期(體溫≥38℃)即啓動物理降溫,並遵醫囑使用退熱藥(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減緩體溫上升速度。避免捂熱,選擇透氣衣物,保持室溫22-24℃。
3.高危兒童管理
有高熱驚厥家族史或既往復雜性驚厥史的兒童,建議家中常備電子體溫計及退熱藥。發熱期間每2小時監測體溫,出現升溫趨勢及時就醫。
4.營養與免疫支持
均衡飲食並保證維生素D攝入,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驚厥易感性。適當補充鋅可增強免疫力,並降低感染概率。
5.藥物預防
對1年內反覆發作≥3次或複雜性驚厥患兒,根據醫生建議可短期使用地西泮在發熱時預防性給藥,但需嚴格評估神經系統風險,避免濫用。
6.家庭教育
家長需掌握驚厥急救四步法,平時生活中可參與兒童急救培訓,並制定包含緊急聯繫人、就醫路線、病史清單等應急預案。
高熱驚厥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常見挑戰,科學認知與正確應對是保護孩子的關鍵。通過破除誤區、掌握急救技能、加強預防管理,家長可顯著降低風險,爲孩子構築健康屏障。如遇複雜情況,請務必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支持。
作者:黃家虎 上海市兒童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