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文旅消費場景煥新升級
本文轉自:人民網
夏日經濟新活力系列報道
“科技+”助力文旅消費場景煥新升級
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
在貴州,《再回西遊》情景劇利用裸眼全息影像、AI建模及智能交互等技術,帶領觀衆以第一視角重走取經路;在重慶,上千架無人機騰空而起,不斷變換燈光、隊形,帶來了一場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今年夏天,在智能科技加持下,旅遊場景更加多元化,文旅消費不斷增長。
“‘科技+文旅’近些年發展迅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場景消費是旅遊消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對感官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科技的發展爲營造沉浸式體驗的旅遊場景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上海豫園,亭臺樓閣與虛擬瑞獸在夜空中輪番出現,AR技術將《山海經》中的神獸和奇花異草搬進燈會,遊客既能通過AR互動的方式“召喚”虛擬瑞獸,也能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深入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在河南開封,裸眼3D技術將遊客帶入《清明上河圖》的市井煙火中,一覽宋代盛景,球幕影院內驚呼迭起。“該影院幾乎場場爆滿,遊客通常排隊一個小時左右才能入場觀看。”工作人員表示。
在貴州,連綿的羣山之間,中國天眼景區體驗中心遊人如織,遊客們佩戴VR頭顯設備跟隨天眼將目光投向浩瀚宇宙,探索宇宙奧秘。
“科技發展使多種先進設備運用到文旅行業,旅遊景區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這既滿足了遊客對個性化、多樣化體驗的需求,又爲他們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海南大學國際旅遊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科技成了景區吸引客源的重要手段,通過數據分析,景區可以瞭解遊客的需求和偏好,從而優化消費場景,提高服務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旅遊消費增長。
在陝西西安,“大模型+大算力+大數據”通過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對西安城牆海量用戶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準確描繪遊客畫像並預判市場需求,優化了日常管理流程,提升了運營效率。
在湖北神農架,遊客們隨着提示音向一架無人機鏡頭微笑。“太神奇了!它就像個會攝影的朋友!”上海遊客李女士感嘆道。掃碼、起飛、拍攝,約五分鐘,李女士的手機就收到了4張高清照片和3段短視頻。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無人機搭載了先進的視覺識別系統和智能算法,可自動生成最佳拍攝方案。
在江蘇蘇州,“雲遊蘇州APP”基於數字技術,向遊客展示蘇州景點、名人故居等信息,爲遊客提供食、宿、行、遊等方面的智能服務,整合線下商家,對蘇州美食特產等進行線上購物宣推,讓遊客足不出戶便能欣賞水鄉美景、瞭解人文故事、購買特色商品。
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實踐,促進科技與文旅行業深度融合,相關數據顯示,全國5A級旅遊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達100%。
“科技創新了文化的表達形式,讓千年文明‘觸手可及’,但過度使用可能會使人們爲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文化內涵。”胡濤建議,要深挖文化富礦,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促進文旅深度融合;運用科技手段加強監管,及時捕捉旅遊中存在的問題,做出調整,讓科技成爲文旅行業健康發展的推動力。
往期鏈接:
新“夜”態解鎖文旅新玩法
“體育+”助力文旅消費“玩”出新花樣
熱力十足 暑期文旅消費帶動關聯產業發展
避暑遊讓這個夏天更清涼
文旅多場景消費加速釋放內需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