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溫度要與人類詩意共存

“現在有人擔心,人形機器人會不會取代既有的工作崗位?”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元宇宙研究院院長閔衛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人工智能時代不少人的“替代焦慮”。

從實驗室走向春晚舞臺,從工廠車間步入家庭客廳,從醫療護理到教育陪伴……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廣泛應用的圖景正加速到來,也引發了人們關於“人機共生”的持續討論。

“‘人工智能’的概念,發軔於上世紀50年代,其發展初衷,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那些靠人的智力才能做的工作,最終讓機器像人一樣行動和思考。”閔衛東認爲,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前沿發展方向之一,不僅是機械結構的突破,更是具身智能的載體,必須首先明確其發展的底層邏輯。在他看來,一味地模仿人類功能,甚至試圖在某些領域“打敗人類”,並非人形機器人的真正使命,人形機器人應聚焦“人不能爲”的領域,“比如羣體智能的突破,就是人形機器人的潛力所在”。

回顧人類科技發展史,這種技術“替代焦慮”並非新生事物,每次重大科技變化和產業變革,都會讓部分工作消失,但同時創造更多新工作崗位。

“過去的生產機器解放了人的雙手,而人形機器人將解放人的大腦,這種解放不是替代而是進化。”閔衛東說,比如現在醫療領域,手術機器人並未取代外科醫生,反而使手術精度大幅提升,讓更多醫生能開展高難度手術——技術的本質是拓展人類能力邊界。

面對人形機器人引發的浪潮,閔衛東有自己的“分工哲學”:機器人和人各有優勢,機器人承擔重複性、高危性工作,人類則專注於創造性、情感性活動,各展所長,纔是技術文明真正進步。

他以自己長期研究的元宇宙爲例,工業元宇宙將實現“虛實全要素融合”,工人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優化生產線,而機器人承擔高危精密作業,形成“人決策、機執行”的協作範式。

當前人形機器人發展已迎來爆發期,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約27.6億元,並有望在2030年成長爲“千億元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當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結合,功能正走向定製化,落地場景更爲豐富,包括看護、陪伴、特殊教育等領域。

今年全國兩會,閔衛東帶來了多份有關人工智能、元宇宙方面的建議。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在人形機器人等多個領域已處於並跑甚至領跑地位,但如何把發展先機進一步轉化爲發展勝勢,仍需持續向上攀登,突破人形機器人在觸覺、嗅覺、情感理解“無人區”等。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風口,閔衛東對“人機共生”有了更爲深入的理解:“石器時代的匠人用燧石打火,智能時代的匠人用AI創造——工具在變,追求精益求精的初心不變。用好人形機器人,讓科技的溫度與人類的詩意共存,讓人迴歸人的價值,這纔是技術革命的意義。”(記者 閔尊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