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段“喚醒”千年陶寺遺址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佈新一批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山西陶寺遺址位列其中。這座距今約4000年的都邑性遺址,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王璐的匠心規劃下,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要用科技手段讓沉睡的遺址‘開口說話’。”王璐說。

科技破解千年遺址展示難題

陶寺遺址作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遺址之一,規模達500餘公頃,面臨着尺度巨大、遺存碎片化、價值深遠而可理解度低的展示難題。“第一次實地考察時,眼前只有農田和沖溝,數千年前的都邑早已隱沒在黃土之下。”王璐回憶道。

王璐帶領團隊創新提出“可持續、可生長”的規劃理念,運用多項科技手段讓久遠的文明煥發光彩。在遺址活化方面,他們通過三維建模和VR技術,復原了都城佈局和圭表測影場景;藉助數字動畫,再現了觀象臺的運作原理。“這些技術讓抽象的歷史變得直觀可感。”項目組成員陳旭介紹。

在團隊的多項創新中,最具特色的是將公園定位爲“流動的遺址博物館羣落”。團隊在關鍵節點設置6個主題展館,通過數字化展陳手段,系統展示宮城建築、王族大墓、陶寺龍盤、禮樂器具等代表性文物。“就像把博物館‘拆解’到遺址各處,讓遊客在漫步中感受文明演進與歷史場景。”王璐介紹,“一總六分”的闡釋結構全方位詮釋了遺址價值,這一古今共生的創新模式不僅建立了空間展示體系,更成爲早期都邑性遺址活化的範本。

對於地面無形的大遺址關鍵遺存,團隊通過展出形象、闡釋價值、增進參與等多元方式提升公衆對遺址的認知。王璐說,以陶寺遺址規劃爲例,團隊進行了大量復原研究和空間轉化工作,在平民區或貴族區,他們選擇兩三處遺蹟展示古人的居住形式、生活場景;在宮殿區,通過空間疊影、數字化的方式實現復原;對於價值極爲重要但只剩基礎部分的闕門,則通過展出形象來彰顯其空間上的地標意義。

跨學科融合深耕大遺址保護

陶寺遺址規劃的成功,源於王璐在大遺址保護領域近20年的積澱。早在2006年,王璐便參與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當時大明宮遺址上遍佈棚戶區,遺址隱沒在地下,保護與開發的矛盾非常突出。”王璐說。

她所在的團隊提出了“遺址本體保護+價值闡釋+環境重塑”的模式,通過格局顯現、空間展示、微地形設計等,在保護遺址的同時再現了唐代宮殿的恢弘氣勢。如今,大明宮已成爲西安的文化地標,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

2018年,團隊參與了陝西統萬城遺址的規劃設計工作。面對這座距今1600餘年的匈奴城址,團隊運用空間敘事體系、數字建模、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精準復原了傳統建造技藝、城牆走勢和城門結構。“每處遺址都有其獨特性,需要系統性融合多學科知識,量身定製規劃設計方案。”王璐說。

十多年來,王璐還完成了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杭州跨湖橋遺址、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等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與設計工作。這些經驗最終被凝結在國家文物局《大遺址利用導則(試行)》當中,成爲指導全國大遺址保護利用的重要規範。

“大遺址保護利用需要多學科協同攻關。”王璐表示。在陶寺項目中,團隊整合建築、考古、城鄉規劃、文物保護、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優勢力量,構建了“研究闡釋—保護展示—傳播教育—傳承利用”四位一體的技術支撐體系。這種跨學科融合不僅提升了規劃的科學性,也爲其他遺址保護工作提供了借鑑。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評價說:“團隊對陶寺遺址的理解深度與規劃創新性,爲早期都城遺址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學術參考與實踐範例。”(本報記者 王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