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國反DEI政策衝擊與企業挑戰

隨着標榜反DEI(多元、公平與共融)政治主張的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及其簽署打擊DEI行政命令的執行,美國企業在推動DEI計劃的未來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與不確定性。這不僅影響了美國國內的企業政策,也波及全球供應鏈和跨國企業的多元化策略,進一步引發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多元包容的廣泛討論。

DEI作爲促進公平、平等和多元參與的框架,旨在消除體制性障礙和偏見,並創造包容多元背景人士的環境。近年來,DEI已成爲全球企業文化、社會價值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企業透過成立員工資源羣組、實施多元數據分析、推動薪酬平等和提升多元化領導層,積極建立具包容性的職場環境。此外,許多企業投入培訓計劃,強調無意識偏見的識別與消除,並制定長期目標來推進多元性。然而,美國反DEI浪潮使這些努力面臨挑戰,迫使企業重新審視其策略和未來方向。

當DEI成爲企業吸引人才和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時,反對聲浪也隨之而來。批評者擔心,過度推動多元化可能造成「逆向歧視」,並認爲部分企業DEI計劃只是流於形式,缺乏實際行動和明確的績效評估機制。DEI推進需要時間累積成效,使相關成果不易立即顯現,這也加深對其有效性的質疑。

二○二三年美國最高法院「學生公平入學訴哈佛案」是DEI風向轉折的分水嶺。在該案判決前,大學被允許在招生中將種族作爲考量因素。然而,此判決認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在招生程序中的「平權行動」,使用種族因素屬非法歧視。雖然此判決僅針對大學招生時不應考慮種族因素,但此逆向歧視邏輯的觀點被反DEI羣體擴張引用至企業經營範疇。二○二三年以來,共和黨推動的DEI抵制行動日益升溫,十三個州的檢察長聯名致信財富一百強企業,要求停止推行被視爲具歧視性的DEI政策。

川普第二任期初期迅速簽署兩項行政命令,「終止激進且浪費的政府DEI計劃與優待行爲」命令,要求終止所有非法的DEI/DEIA措施,取消績效要求,並撤銷「環境正義」相關資源;「終止非法歧視並恢復以績效爲本的機會」命令,則廢除DEI促進措施,指示司法部遏制民營領域DEI行動,並調查大型企業、NGO及高等教育機構的DEI合規性。由DEI倡議者組成的聯盟已在馬里蘭州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訴訟,質疑總統在缺乏明確法定授權下對民營企業施壓或限制DEI計劃的權力。

在此背景下,美國企業對DEI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有些企業如Meta、亞馬遜和沃爾瑪選擇縮減或淡化DEI計劃,以減少法律風險;另一些如蘋果、Costco、Ben & Jerry's和摩根大通則堅持推動DEI,並將其深度整合到企業文化中。部分企業開始以「盟友關係」等中性名詞取代DEI,以避免爭議,同時維持多元與包容的努力。

全球範圍內,DEI仍是企業治理的重要趨勢,我國企業雖受美國反DEI行動影響有限,但供應鏈的間接影響不可忽視。美國DEI政策的變局提醒企業,DEI不應僅是表面公關策略,而應融入企業核心文化與商業模式,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並推動社會長遠進步與永續發展。(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