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結合考古 秦始皇帝陵用「數位方艙」搶救兵馬俑

▲西安秦始皇帝陵展出的兵馬俑。(圖/記者陳冠宇攝)

記者陳冠宇/西安報導

近年來,科技技術已經融入陝西考古勘探、文物修復與活化展示當中,特別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數位科技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文物保護的效率與精準度,也爲觀衆帶來新的觀展體驗。

在兵馬俑的保護性修復中,「數位方艙」的引入徹底改變搶救文物的時效。這個透明的玻璃房作爲現場保護修復實驗室,將以往陶俑殘片從發掘現場運抵實驗室的時間,從約6小時大幅壓縮至1小時以內。艙內精準調控的溫溼度環境,爲文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爲後續精細修復贏得黃金時間。

在數位方艙內,考古人員利用高精度雷射掃描技術,對每一塊殘片進行毫米級的3D數據採集。通過對大量殘片的智慧配對和虛擬修復,大幅提升實體修復的效率和準確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蘭德省提到,在保護修復過程中,通過資訊化的提取與建模,可以進一步對缺失的殘片進行3D列印,將複合件暫時貼合到秦俑身上,等待日後找到原始殘片再進行替換。

▲▼秦始皇帝陵用「數位方艙」搶救兵馬俑。(圖/記者陳冠宇攝)

此外,高精度顯微技術也在文物分析上另有用處。考古人員藉助超景深顯微鏡等設備,清晰識別出兩千多年前製陶工匠留下的指紋,通過對已修復的40多件陶俑上提取的100多枚指紋進行形態學分析和大數據比對,已初步勾勒出秦代工匠羣體的輪廓,確認主力爲成年男性,但也存在未成年人。

新科技同樣應用到文物的陳列展示,例如,博物院採用全景拍攝技術,製作了超高精度的兵馬俑坑數位模型,遊客透過螢幕不僅能看清每一尊陶俑的面部細節、衣紋走向,還能切換不同視角觀察坑內佈局。

人工智慧(AI)技術的應用,則讓「殘缺」的文物得以重現,通過分析同時期陶俑的色彩、紋樣,AI可精準復原彩繪陶俑的原始樣貌,既避免了直接修復對文物的損傷,又讓遊客得以窺見秦代陶塑藝術。

▼秦始皇帝陵遊客如織。(圖/記者陳冠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