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號誌預警機制 防人車事故
學者建議,可透過BlueCity系統地磁感應或小範圍路口紅綠燈增設號誌,提前預告該區有行人或駕駛人通過。(本報資料照片)
《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與《公路法》修法,政府訂定2030年行人死亡減少30%目標,並要求各縣市建立「以人爲本」的通行環境。學者建議,可透過BlueCity系統地磁感應或小範圍路口紅綠燈增設號誌,提前預告該區有行人或駕駛人通過,減少意外發生。
高雄市交通局擇定23處住宅區、學校周遭設置交通寧靜區,透過標線、號誌控制等方式,控管車流低速通過,並爭取在鳳山、前鎮、三民住宅區試辦AC型減速平臺,盼在無號誌路口養成車輛減速習慣;桃園則以車速偵測提醒系統提醒用路人減速,車輛違規比例減少9.8%至13.9%。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助理教授洪百賢說,駕駛人應有「道路是給所有人使用」的認知,看見行人穿越道線就要意識有民衆通過,才能根本解決應注意而未注意的車禍事故,但這種認知需要時間纔有所成。
洪百賢建議,政府可參考美國部分地區推行BlueCity系統,透過雷達偵測並掌握區域內出現的行人及汽機車,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掌握潛在人車衝突點、事故分析等,提早提醒路口潛在危險。
逢甲大學運輸與物流學系助理教授黃彥斐則建議把「後侵佔時間(以真實軌跡資料,計算兩車交會區域的時間差)」及「碰撞時間(以固定角度速度法預測軌跡資料,計算兩車發生碰撞的時間) 」當成估算路口危險程度的領先指標。在慢車道提前設置感應式提醒號誌,將道路狀態顯示於對向紅綠燈上,即可提醒欲左轉駕駛,對向慢車道有汽機車或行人,進而避免因視線死角發生意外,也盼可將全臺整理成大數據系統,供民衆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