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簽署備忘錄 建立一預警機制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左)與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右)簽署合作備忘錄。(海保署提供)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6日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簽署「海洋保育與災防預警合作備忘錄」,以韌性海洋爲核心,共同建立海洋保育與氣候變遷風險預警機制,運用遙測、大數據與數值模擬技術,強化海洋環境變化監測,減緩氣候變遷對生態衝擊,打造健康韌性海洋。
海保署表示,雙方合作方向包括建構海洋生態預警與風險評估機制、辨識海洋保護區風險與適應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氣候變遷資料整合平臺,作爲生態覆育與海洋保護區管理的重要依據,期能透過科技手段提高生態風險預警與調適能量。
署長陸曉筠指出,依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上升、海洋酸化與低氧區擴大,威脅珊瑚礁、紅樹林與海草牀等生態系,造成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未來我國透過科學監測、環境調適與政策治理多管齊下,提升海洋生態系統韌性,降低氣候風險。
陸曉筠說,後續將推動珊瑚白化本土預警系統示範區、辨識海洋保護區潛在風險區位,以及海洋廢棄物漂流模擬系統等具體項目,強化海洋保育實務運作。
災防中心主任陳宏宇指出,海岸地區正面臨極端風浪、海水升溫及海平面上升挑戰,中心將配合國科會科研主軸,發展海洋與海岸災害預警技術,研擬調適政策,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以科技守護海洋臺灣。
海保署強調,建構具韌性的健康海洋是保育首要目標,透過此次跨機關合作,不僅是海洋保育與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臺灣以科學化手段強化海洋系統恢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