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崗成重頭戲 銀行打響2026屆校園招聘前哨戰

2026年銀行秋招提前批已悄然啓動。8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近期,招商銀行、上海農商行等發佈2026屆校園招聘公告,爲總行或旗下子公司鎖定核心崗位儲備人才;與此同時,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工商銀行等則以暑期實習生項目爲抓手,推出針對性“招募令”,通過實習通道提前對接在校學生,爲後續秋招人才選拔佈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直接招聘還是實習儲備,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型人才均成爲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

聚焦人工智能等科技人才

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度滲透,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家銀行紛紛加碼數字金融、科技金融投入,AI、大模型等科技型人才成爲招聘的核心方向。

具體來看,上海農商行2026屆FINTECH培訓生提前批招聘中,明確設置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系統測試、數字化產品經理、基礎架構 運維、數據治理等多個與科技強相關的崗位。其中,人工智能方向崗位要求參與AI相關係統及平臺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大模型平臺相關應用開發測試、模型微調數據準備及部署優化等工作,學歷門檻設定爲碩士及以上,偏好應聘者爲計算機、軟件工程、電子信息、數學、信息安全等理工科背景。

招商銀行旗下“技術引擎”招銀網絡科技也已啓動2026屆秋季校園招聘,開放崗位涵蓋後端開發工程師、前端開發工程師、算法工程師、測試開發工程師、運維研發工程師等核心技術領域職位,且明確面向STEM類專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據觀察,目前該招聘計劃已進入多所高校宣講,河北工業大學發佈的招聘信息顯示,招銀網絡科技給出的月薪可達1萬元以上。

在直接招聘之外,暑期實習生項目成爲銀行儲備科技人才的另一重要抓手,形成“實習—校招”的銜接機制。

在建設銀行2025年度暑期實習生項目中,金融科技實習生可參與金融科技課題研究、創新技術探索、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金融科技項目開發建設、數字化平臺建設與運營等核心工作。針對表現優異者,該行推出“Fintech超新星”獲獎者免筆試、“建習之星”免面試錄用的獎勵政策。

興業銀行此前瞄準2026屆畢業生開展暑期實習計劃,在常規崗位招聘之外,重點佈局多個特色實習方向。其中,金融科技實習生崗位將深度參與金融科技課題研究、大數據分析應用及金融科技項目開發建設等工作;同時綠色金融、國際業務等方向的實習崗位也在同步招募。該行明確提出“通過實習考覈且表現優秀者,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的激勵政策,爲實習生打通從實習到正式錄用的快速通道。

“科技人才儲備通過打通技術與業務的鴻溝,幫助銀行在智能風控與產品創新領域建立優勢。”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表示,在風控領域,複合型人才可設計更精準的量化模型,結合實時數據與行業知識圖譜,將風險識別效率提升數倍;在數字產品創新中,科技人才推動技術、場景的深度耦合,具備技術理解力的業務團隊能快速將AI工具適配本地化需求,形成大銀行難以複製的垂直領域優勢。

佈局數智化轉型

隨着數字化、數智化轉型的推進,銀行對科技型人才更加青睞。“在銀行業加速數智化轉型的當下,不會使用算法工具的金融機構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吸納AI、大模型等科技型人才成爲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表示,與前幾年相比,金融業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已從以互聯網和編程人才爲主,轉向以AI和大模型算法、數據分析等領域人才爲主,這說明銀行對數智化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擴大。

數字金融的投入也能爲中小銀行發展帶來新機遇。武澤偉表示,數字金融投入爲中小銀行提供了突破資源限制的契機,尤其在細分市場有望實現“彎道超車”。第一,技術降低了服務長尾客戶的成本,例如通過AI信貸模型替代傳統風控人力,使區域銀行可服務更多小微主體;第二,聚焦垂直領域打造專屬能力,如藉助本地產業數據訓練行業風控模型,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等場景建立壁壘,避免與大型銀行正面競爭;第三,通過開放合作彌補基礎短板,例如中小銀行聯合金融科技公司開發輕量化大模型應用,以較低成本快速上線數字產品,提升客戶黏性。

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銀行科技人才招聘將呈現規模擴張與方向深化並行的特點。“一是招聘規模持續增長,尤其是大模型開發、數據治理等重點領域;二是重點方向從基礎IT轉向前沿技術攻堅,量子計算、AI智能體可能會成爲核心崗位;三是人才能力模型更強調‘技術+業務+合規’三重融合,熟悉金融監管的AI工程師、具備編程能力的風控專家將更受青睞;四是招聘策略從‘崗位填充’升級爲‘生態共建’,如銀行向產業園派駐科技金融專員,聯動高校培養定向人才,構建可持續的人才供給體系。”武澤偉表示。

盤和林也表示,未來銀行對AI大模型人才的需求量將井噴,尤其是金融和AI的跨界人才將供不應求。銀行能否充分發揮AI大模型人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在行業競爭中的成敗。未來,銀行將基於AI和互聯網人才進行新一輪轉型。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周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