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正成爲“中國故事”的精彩篇章

編者按:隨着中國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加快,科技創新成爲中國在世界舞臺上一張新的亮麗名片。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因此也成爲講好中國故事的題中之義。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宋 微: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江時學: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凝聚全球科技合作的“南方共識”

宋 微

以科技創新引領本國發展,正在成爲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普遍追求,對於羣體性崛起中的全球南方國家來說,更是如此。然而,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交織,高新技術領域成爲國際競爭的前沿之一。尋求技術壟斷成爲個別霸權國家重塑全球技術秩序的基本邏輯,它們試圖維護既有權力格局,將發展中國家推向邊緣化位置。作爲全球南方天然一員,中國堅定選擇推進全球科技合作,與世界共享科技紅利。

創新發展是全球南方實現振興的根本出路。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多點羣發,超越了地理空間和資源稟賦限制,這爲南方國家轉型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例如,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及其他一些地區的國家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推動農業、教育和醫療等關鍵行業的進步。

不過,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涌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阻,這些都嚴重製約着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全球創新發展格局面臨嚴峻挑戰。作爲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影響力日增的創新孵化器,中國不懼逆流,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以團結協作推動構建平等、包容的科技創新夥伴關係。截至目前,中國已與8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有關共建國家啓動建設7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促進創新鏈、價值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持續彌合創新鴻溝,這無疑有助於全球南方國家加速現代化進程。

去政治化是促進科技合作的必然要求。美國不斷將技術競爭政治化、工具化,脅迫盟友構築排他性“小圈子”,這種陣營對抗思維進一步邊緣化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創新需求,廣大南方國家只有加強團結、攜手共進,才能突破技術霸權主義的封鎖,走上自主發展之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追求公正公平和互利共贏,得到南方國家普遍珍視。這些原則和理念超越技術權力爭奪的邏輯,擺脫零和博弈的思維困境,更打破了科技與文明交流互鑑的隔閡。當美國等國給全球光伏產業發展下絆子時,中國光伏技術可解廣大南方國家燃眉之急;當西方高築科技壁壘時,第四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已經正式啓動建設。2024年“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正式啓動,旨在通過創新驅動促進非洲現代農業發展,減少非洲的飢餓和貧困。中國正在以科研合作帶動項目孵化,以共同發展代替陣營對抗,以規則共建代替技術壟斷,讓科技進步的紅利惠及廣大南方國家。

開放合作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必由之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但技術鴻溝、數字鴻溝以及智能鴻溝等仍在擴大,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以及科技層面的“脫鉤斷鏈”等更是加劇着這種趨勢。當今世界亟需建立包容共生、互利共贏的創新夥伴關係,更需要以科技文明促進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當此時刻,全球南方國家對於科技創新的熱情空前高漲,普遍將之視爲解決關鍵發展挑戰的必要工具,而不僅僅是提高經濟效率的手段。中國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反對在科技創新領域搞零和博弈,反對把科技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這些主張贏得南方國家廣泛讚譽。面對不斷演進的科技創新生態,探索和打造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模式,才能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發展機遇惠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爲進一步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交流,中國不僅通過“數字絲綢之路”等倡議支持發展中國家夯實科技發展基礎,還在聯合國、七十七國集團和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和平臺上爲全球南方的科技發展訴求積極發聲。

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對於自身的發展權和話語權格外珍視。南方國家普遍渴求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進而以創新解鎖發展瓶頸,這爲推進國際科技合作以及全球科技治理改革凝聚了“南方共識”。

爆發,源於厚積薄發

李長安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穩步邁進。科技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就此而言,科技創新成爲“中國故事”的重要一環,也是其中最爲精彩的篇章之一。表面上看,中國科技大爆發似乎主要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事,但這實際上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概括起來,“中國科技故事”主要包括如下元素:

一是重視制定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且開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制定一系列目標明確、可持續性強的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同時,其他一些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也根據各自特點提出適合產業需求的科技發展路線。

二是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其中包括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多方面措施,以激發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勵科技研發與創新活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較爲完整的科技發展和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以財政支持爲例,2024年全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4612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科學技術支出11505億元,比上年增長5.7%。同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達到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2位,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2.11%),進一步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2.73%)。

三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引進和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爲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高度重視國際人才交流和向先進國家學習,是中國科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留學人員累計超過800萬人,如果加上港澳臺地區的海外留學人員,中國留學人員總數將超過1000萬。留學專業選擇以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爲主,而且八成以上留學生畢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當然,中國人重視教育的傳統是造就龐大科技人才隊伍的基本條件,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爲龐大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1億人,規模世界第一。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不僅成爲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力量。

四是高度重視科技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科技成果如果不能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不能轉化與應用,就會成爲“空中樓閣”。爲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政府相關部門出臺各種激勵性政策,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科技成果轉化有着巨大的“試驗場”,這有利於中國形成科技研發與轉化應用的良性循環。

五是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種力量。一般來說,政府主導的科研機構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同時也鼓勵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市場主導的科研活動相對而言更加重視實踐和應用。近些年來,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更多強調,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研發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還建立了政府科研機構服務相關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微企業的機制,進一步擴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受益範圍。

當然,中國的科技進步依然處在穩步前進的途中,世界科技格局變化也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不過,只要我們善於總結經驗,錨定目標努力奮鬥,中國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更快實現。

如何“講好中國科技故事”

江時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隨着中國科技創新取得日新月異的發展,講好中國科技故事,擦亮“中國科技創新”這張新的亮麗名片,已經成爲講好中國故事的題中之義和必要之舉。

近些年來,我們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努力構建同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世界眼中的中國形象變得更加客觀、真實、立體。比如,在與拉美朋友的接觸中,筆者發現他們中的一些人對於中國的認知正在經歷迅速而深刻的變化,以前對華可能多少存在一些誤解或誤判,現在這種情況大大減少。這一方面得益於中拉關係持續向好,愈發緊密,這種雙向溝通和交往有利於增進互信,加深瞭解;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使得包括拉美在內世界其他地區國家和民衆瞭解中國的渠道增多,維度更加豐富,中國的國際形象隨之變得更加豐滿。

一個國家國際形象乃至軟實力的提升,往往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英國諮詢公司“品牌金融”今年年初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中國軟實力排名從去年的全球第三升至第二。這一變化,被認爲“充分反映了中國提升經濟吸引力、推廣文化影響力、加強安全及治理等方面的成果”。其中,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持續突圍和快速發展,顯然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何講好中國科技故事?首先是要講清楚中國對外科技合作的理念,這在2023年中方首次提出的《國際科技合作倡議》中可見一斑。該倡議強調要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倡導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主張通過共建全球創新網絡、加強科研誠信建設來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明確反對將科技合作政治化或工具化;提出設立科學研究基金並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援助,強調堅持多邊主義與科技成果互惠共享原則。這些理念和原則,與美國對外濫施科技限制和打壓、尋求科技壟斷性優勢的技術霸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其次,還要如實呈現中國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的實踐與成就。還以拉美地區爲例,近些年來,中拉雙向科技合作以及中國面向拉美國家的技術援助、出口和轉讓等愈發活躍,小到蔬菜培育、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等農漁技術,大到衛生健康領域、清潔能源開發以及航天科技合作等等,中拉科技合作的成功案例俯拾皆是。就此而言,中國已經在踐行互利開放的科技合作理念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在努力講好中國科技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繼續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作爲重要一環加以推進。事實上,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過程:講好中國故事,包括講好中國科技故事,有助於我們國際話語權的進一步提升;反過來講,只有國際話語影響力不斷增強,我們才能更加主動、真實、全面地對外自我展現,而不再被長期主導國際話語權的西方輿論任意描畫甚至歪曲抹黑。一般認爲,“話語權”(power of discourse)這個概念,脫胎於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關於話語與社會權力關係的理論。筆者認爲,在“國際話語權”這個被普遍使用的中文翻譯背後,我們更要強調自己的“國際話語力”:話語權,是我們能夠說話並被廣泛聽到的能力;話語力,則是國際傳播或話語表達的實際效果,是要產生實實在在的感召力、影響力乃至塑造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