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節後綜合徵”,關鍵要積極調整狀態

孔德淇

春節長假結束了,勞動者又回到熟悉的辦公桌前。不過,一些人的生物鐘還停留在“夜宵配春晚”的輕鬆愜意裡,還沒有走出假期營造出的心理舒適區,睡眠紊亂、手機沉溺、疲勞焦慮等症狀紛至沓來,“節後綜合徵”如期“報到”。

每到長假收尾,醫學專家們都會及時科普“節後綜合徵”有關知識,並給出應對之策。從醫學角度看,“節後綜合徵”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疾病,而是長假期間生活習慣的改變引發的暫時性不適。即便如此,這些不適症狀卻實實在在影響着勞動者節後的狀態,讓不少人在重啓工作模式時,多了幾分不情願。

中國獨有的“春運大遷徙”,使得上億外出務工人員在短時間內,在不同的方言體系、飲食習慣和社交禮儀中來回切換,這種環境的變化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也成爲了“節後綜合徵”的重要誘因。回到家鄉,我們沉浸在熟悉的鄉音和親情的溫暖中,回到工作地,又要迅速適應快節奏的工作和複雜的環境,如此反差之下,身心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緩衝。再加上假期裡各種社交應酬、走親訪友,身體和精神都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節後的迴歸平靜,可能讓人感到某種失落或失意。

有人調侃說,我們不僅有“節後綜合徵”,還有“週一綜合徵”“週日下午焦慮症”,似乎只要一提到上班,就讓人感到很大的壓力。但換個角度想,假期雖然熱鬧,卻同樣伴隨着諸多無形的壓力,上班則意味着可以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對個人而言,積極主動調整狀態是克服“節後綜合徵”的關鍵。在心理上,不妨嘗試一些正面冥想,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靜下心來,排除雜念,專注於當下,這有助於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身體上,適度的體育鍛煉必不可少,比如在戶外晨跑、夜騎,或者在室內做瑜伽、健身操,都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大腦功能,讓精力更加充沛。飲食方面,節後應儘快調整膳食結構,減少油膩和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多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以修復在假期裡“受傷”的腸胃。

一些企業和單位敏銳洞察到了“節後綜合徵”的存在,逐漸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爲緩解員工節後的疲憊與不適,不少企業在辦公室佈置上花起了心思,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一些公司精心策劃形式多樣的團建活動,比如戶外拓展、手工製作、主題派對等,讓員工在遊戲和互動中緩解壓力。另外,給予員工必要的自主空間,是提升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的有效辦法。比如,一定條件下實行遠程辦公和錯峰考勤,可以成爲一種“靈活管理”的選擇。

爲緩解和治癒“節後綜合徵”,我們不妨從簡單的工作做起,逐步調整心態、生物鐘和工作節奏,平穩地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狀態和社會角色。“節後綜合徵”雖然會帶來一些困擾,但也是我們在忙碌與放鬆之間轉換的一種體現。只要我們積極應對,就能迅速克服“節後綜合徵”的影響,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投入工作和生活,在奮鬥中收穫成長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