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營收重回雙位數增長 劉慶峰稱自主可控將迎更多市場機遇
本報記者 陳佳嵐 廣州報道
在經歷近兩年的調整後,科大訊飛(002230.SZ)營收重返雙位數增長。
近日,科大訊飛披露2024年年報及2025年一季報。財報顯示,2024年科大訊飛實現營收233.43億元,同比增長18.79%。而歸母淨利潤爲5.6億元,同比下降14.78%。
在財報業績說明會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公司有能力把底座模型做到業界最好,並指出在關稅戰與科技競爭背景下,對科大訊飛而言,將迎來更多自主可控的市場機遇,當下的挑戰有望在未來實現優劣勢轉換,逐步發展爲戰略優勢。
營收重返雙位數增長
財報顯示,科大訊飛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33.43億元,相較於2023年的196.50億元,增長了18.79%,毛利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5.68億元。
當前,科大訊飛主要業務包括智慧教育、智慧醫療、開放平臺及消費者業務(開放平臺、智能硬件、移動互聯網產品及服務)、智慧城市(信息工程、智慧政法、數字政府)、運營商、智慧汽車、企業AI解決方案以及其他業務。
在大模型加持下,科大訊飛多項核心賽道業務保持快速增長,智慧教育、智慧醫療、開放平臺、智能硬件、智慧汽車、企業AI解決方案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9.94%、28.18%、31.33、25.07%、42.16%和122.56%。
然而,信息工程業務和數字政府行業應用業務營收分別同比下滑10.80%和9.36%。而這主要是由於在政府縮減開支、回款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公司主動調整了營收結構,對於部分G端的數字政府類的項目實施了更審慎的經營策略。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在隨後的業績說明會上介紹,2024年,公司專門成立了回款工作部,將回款管理落實到責任人,完成銷售回款近230億元,回款率達到98%。
截至目前,教育是訊飛落地AI的第一大服務場景,未來幾年,政府財政壓力或將進一步加大,談及怎樣看待未來教育業務的增長潛力?劉慶峰坦言,在教育G端業務,事實上,科大訊飛在過去一年因考慮到政府回款問題已經控制了業務發展速度,但今年看到,教育業務出現了較大的政府投資發展機遇,原來主要用在教室的改造,現在出生人口減少,投資將更多用在改善教學質量,尤其是用新技術助推“雙減”。在政策保障方面,《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等頂層文件要求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強化教育經費投入。多部委加快教育數字化意見的出臺,使人工智能改變教育成爲廣泛共識,常規性政府財力支出中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比例加大,教育有望成爲專項債支持重點,資金保障增強。
“全國各類型教育示範區建設中,科大訊飛樹立標杆佔比超一半,百強校人工智能應用示範中佔比達七八成,如北京29所人工智能示範校中25所由訊飛打造。”劉慶峰表示,科大訊飛在教育G端的業務優勢很明顯,此外,科大訊飛C端業務過去一年也保持了較好增長,以學習機爲代表的教育C端硬件市場表現強勁,去年實現翻番增長,今年一季度延續接近翻番勢頭。
“根據地業務規模顯著提升,業務結構也得到了持續優化。”吳曉如介紹,科大訊飛根據地業務收入規模從2023年的65%營收佔比上升至2024年的70%,可持續性業務的佔比不斷得到提升。同時,公司聚焦核心業務,近兩年產線數量從60條縮減至46條,單業務平均收入連續兩年保持增長。
7.4億元攻堅投入換得自主可控底座
雖然科大訊飛全年營收實現雙位數增長,但整體淨利潤表現卻沒有那麼好看。財報顯示,科大訊飛2024年淨利潤爲5.6億元,同比下降14.78%。2025年第一季度虧1.93億元。
科大訊飛在公告中解釋稱,歸母淨利潤有所下滑是出於多種因素:公司2024年在大模型研發以及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大模型應用落地等方面新增研發投入7.4億元;2024年計提壞賬減值損失10.14億元,計提壞賬準備較去年同期增加2.77億元;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紀等金融資產2023年取得投資收益較大,2024年投資收益較上年減少1.12億元;同時,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較上年減少1.02億元;此外,其他收益較上年同期減少0.54億元;以上合計影響2.68億元。
事實上,科大訊飛淨利潤承壓主要是2024年上半年,此前其2024年半年報顯示,因高強度研發投入,科大訊飛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約4.01億元,同比由盈轉虧。隨着全國產算力訓練打造的大模型底座鋪開以及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加速,科大訊飛在2024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淨利潤也實現了轉正。
面對因AI大模型帶來的人工智能新機遇,科大訊飛聲稱堅定投入,所構建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進一步奠定紮實技術基礎,大模型驅動核心業務發展更加健康,業績呈良性發展,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科大訊飛2019年被美國政府納入實體清單,2022年又被極限施壓,過去科大訊飛在一定程度上對國際業務做了控制。然而從2024年之後科大訊飛又加大國際化業務。”劉慶峰在業績說明會上強調,在面對美國政府制裁的過程中核心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平臺已逐步實現全面自主可控。目前科大訊飛的收入以內需爲主,供應鏈自主可控。
據財報,目前科大訊飛境外業務並不多,收入佔比只有0.68%。
劉慶峰表示,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國出臺多輪政策打壓中國的科技企業並限制先進製程AI芯片對華出口,最新一輪已經限制銷售英偉達H20芯片,未來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極有可能持續升級。當下,各家央國企和重要行業更看重自主可控大模型的能力,科大訊飛在國產算力生態上持續投入將會成爲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的比較優勢。
在科大訊飛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江濤看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面對當前美國發動關稅戰帶來的宏觀經濟壓力,政府在通過投資來拉動內需方面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力度。教育、醫療作爲典型的民生工程,具備普惠性質,有望成爲專項債的重點支持方向,教育業務、醫療業務也因此比原來有更多資金保障。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