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50突破2024年10月高點:上漲行情將如何延續?|市場觀察

2025年2月21日,科創50指數當天大漲近6%逼近1100點,突破2024年10月8日高點,不過距離2020年7月的1726點歷史大頂來看,依然有較大距離。到底科創板能不能進一步向上突破並主導本輪上漲行情?這引發了業內人士熱議。

在部分資深業內人士看來,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資金涌入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科創板的突破不僅是短期的估值修復,隨着市場成交繼續活躍,業績發佈期到來的科創板將有更大上升動力,市場熱點將會逐步從人工智能向其他方面擴散。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要做好分散投資,避免個股業績披露或者上漲過快的不確定波動風險。

巨頭投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科創板突破2024年10月高點的背後,市場預期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領域將獲得更多扶持,科技巨頭也表態要加大投入。

2月20日,阿里巴巴(09988.HK)CEO吳泳銘在財報會上表示,AI時代對於基礎設施有明確而巨大的需求,未來三年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上述這一利好消息將對上下游的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等相關上市公司產生積極影響,爲科創板的持續上漲提供有力支撐。”奶酪基金投資經理潘俊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策的持續加碼不僅爲“硬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也吸引了大量資金的關注與涌入,爲科創板的估值提升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技術突破成爲科創板突破的關鍵力量。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憑藉其“低成本、高性能”的技術優勢,打破了AI訓練的高成本壁壘,推動了AI技術的普及和深化。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顧問餘豐慧表示,科創板突破2024年10月8日高點,這表明科創板整體實力在不斷增強。背後是衆多“硬科技”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在政策支持下提質增效成果顯著。當前市場對科技創新的認可度提高,資金紛紛涌入,那些創下新高的個股就像是被選中的“優等生”,其優異表現帶動整個板塊向上,這也預示着科創板未來可能有更多優質企業脫穎而出,爲投資者帶來新的機遇。

慧研智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資顧問李謙表示,科創板的定位是以高科技產業爲主題,本輪行情正是科技牛的典型體現,與科創板的定位高度契合,芯片、半導體、生物製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進一步夯實了科創板的科技屬性。

從行業角度來看,科創板的行業集中度較高,以電子、醫藥、電力設備爲主。國海證券分析師胡國鵬認爲,科創板與2013年到2015年創業板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今都經歷了充分調整,新興產業涌現,併購重組政策支持與IPO暫緩,以及相似的基金持倉比例。然而,兩者也存在一些不同點。科創板的估值水平、業績表現以及板塊結構與當年的創業板有所不同,這可能導致科創板的上漲空間相對較小,波動也可能相對更大。

一位重視技術趨勢投資的私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平均市盈率估值比較高,但預計成分股未來盈利變動較大,科創板指數突破前期新高,技術趨勢上是一個合理的加倉時點,長期來看科創板突破2020年7月的1726點應該問題不大。總的來看,每一輪上漲行情都有其主導板塊,2015年的行情主要上漲動力在創業板,2017年的動力主要在藍籌股,2020年則是消費白馬和新能源產業等。

有望繼續突破,熱點或將擴散

科創板突破2024年10月高點,爲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機遇,熱點將會繼續擴散。業內人士認爲,政策面支持、流動性寬鬆、業績逐步兌現,有望繼續助推科創板繼續向上,不過投資者也要有所分散投資,防止個股的業績或者衝高回落等波動風險。

上述私募基金經理稱,科創板能不能有更好表現並主導本輪上漲行情,則要觀察具體政策支持,以及相關人工智能方面業務的業績兌現,目前來看投資者可以樂觀一些,需要關注特別科創板領漲的幾隻龍頭股走勢,比如寒武紀(688256.SH)、中芯國際(688981.SH)等,可能比指數本身更早見頂,很可能是極其重要的風向標。

潘俊認爲,外資機構對本輪中國資產的樂觀情緒也對科創板的表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外資開始積極做多中國資產,推動科技板塊估值提升,進一步增強了科創板的吸引力。隨着業績期的到來,科創板的持續上漲能力也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李謙建議,投資者在操作上應選擇有技術壁壘的上市企業進行投資,這樣才能走得更遠。當前整體市場風險偏好提升,更有利於科創板估值的提升,但投資者也需要注意連續上漲後的回撤風險,建議在佈局上採取分散策略,合理配置資產,降低投資風險。

華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鄧利軍表示,當前政策和產業趨勢向上、流動性寬鬆可能使得短期延續上行,具體原因包括一是對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等的支持政策不斷落地;二是DeepSeek推動國產大模型和應用爆發,同時智能駕駛、機器人等領域技術迭代和落地不斷;三是一季度流動性維持充裕。

信達證券策略分析師樊繼拓表示,開春後的經濟數據、盈利一季報數據開始逐步披露,機構型資金不一定再侷限於成長主題,可能開始基於高頻盈利數據佈局,部分價值板塊也有補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