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避免死亡率 臺灣輸日韓

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27日表示,臺灣「可避免死亡率」10年來雖有下降,但鄰近的日韓卻大幅贏過臺灣。(劉宗龍攝)

近日有醫師向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投書,稱臺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賴清德總統27日主持第2屆「健康臺灣全國論壇」,專家學者多以健保改革爲建言,賴的恩師、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表示,臺灣「可避免死亡率」10年來雖有下降,但鄰近的日韓卻大幅贏過臺灣,顯然「健康臺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第2屆健康臺灣全國論壇正逢健保制度上路30年,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鄭守夏表示,好的健保應是讓醫病都放心,如今醫界卻「不大放心」。高齡化導致醫療需求越來越高,收入卻難以跟上支出,醫護人員長年過勞、基層人力不足,內外婦兒科「四大皆空」的問題都沒解決,「以病人爲中心」至今仍只是口號。

陳志鴻表示,2011至2019年臺灣的可避免死亡率從每10萬人口92人下降至79人,略低於OECD先進國家平均84人,卻高於日本的51人、韓國的66人,我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可避免死亡率是「透過即時有效的醫療干預,可以避免的死亡」,例如癌症標靶藥在日本審覈60天就可以給付,臺灣卻要等500多天,這段時間沒藥吃造成提早死亡,這是各國比較的指標之一,也反映臺灣看病雖自由,卻沒有把病看好。

賴清德坦言,非常希望在健保制度下落實「以人爲本」,如今民衆到處看病,「這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病人的問題」。他也拋出新想法,健保未來各區自己管理收到的經費,南區收到的總額就由南區自行負責,不必交由健保署覈定。

賴清德提到,政府把癌症列爲主要防治疾病,增加40億元預算進行篩檢,採用先進基因定序,同時推動精準療法,希望有助癌症醫療。另提出癌症新藥基金100億元,今年先編列50億元,後續會持續編列,且不是100億元用完就結束,而是未來「用多少、隔年可以再補編列多少」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