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沒說出口的焦慮與壓力

前幾天,一位準備國家考試的朋友來找我聊天。

我們從他漫長的備考歷程談起,他分享了許多不爲人知的心情與掙扎,特別是面對龐大壓力時,那種深層的焦慮與潛意識想逃避的心情。

「明明知道時間寶貴,卻總是不自覺地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心裡又覺得不應該浪費時間,結果就更焦慮,根本靜不下來!」

原來,考生在面對巨大的壓力和焦慮時,所呈現出來的行爲,在旁人看來,可能是懶散、不夠用功,但其實他們心裡比誰都緊張害怕。

經過他的述說,我更能明白麪臨會考、學測,或是其他重要考試的學生們,那種壓力山大的感受。

如果你家裡也有考生,我想跟你分享的是,當你看到孩子出現類似的「逃避」行爲時,請先別急着責備。

孩子這些看似「不努力」的表現,很可能不是他們想偷懶,而是內心深層焦慮的一種外在反應,是他們在巨大壓力下,潛意識發出的求救訊號。

孩子逃避行爲背後的狀態,他們的內心可能正在經歷複雜的拉扯:

「我好害怕失敗。」

考試的壓力就像一座大山,孩子害怕考不好會讓很多人失望,害怕自己的努力最終會白費。這種對失敗的恐懼,讓他們寧願選擇逃避,暫時不去面對可能帶來的挫敗感。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焦慮達到一個程度,大腦反而會「當機」,導致孩子無法有效思考、規劃。他們可能看著書本卻怎麼也讀不進去,滿腦子都是負面想法,自然就想找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

「我想休息耍廢,但我又覺得不應該。」

孩子也知道考試很重要,也想好好準備。但當身心俱疲,情緒緊繃到極點時,潛意識會渴望放鬆,通常就會投入手機遊戲中。

可內心的「應該」又讓他們充滿罪惡感,這種矛盾使得他們更加煩躁,陷入「越焦慮越想逃避,越逃避越焦慮」的惡性循環。

「我靜不下來,思緒一片混亂。」

身體上的坐立不安、小動作不斷,其實是內心焦慮的具象化。他們的大腦像一團亂麻,無法集中精神,所以纔會表現出無法靜下心來的狀態。

這些「無關緊要」的行爲,對孩子而言,就像是溺水者抓住的浮木。玩手機、看影片、做家務、甚至發呆,都是他們暫時逃離巨大壓力、尋求片刻喘息的方式。

如何提供適當的陪伴而非增加心理負擔

理解了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能用更溫和、更有效的方式去陪伴他們:

看見焦慮而非只看見行爲:

當你看到孩子又在玩手機時,先別急着說「別玩了!」可以試着理解他:「你最近是不是壓力很大?感覺有點心煩?」

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們的掙扎,而非僅僅是「不專心」的行爲。一句簡單的關心,勝過千言萬語的指責。

創造安全停靠的空間:

給予孩子一個可以暫時放鬆、不必擔心被批評的空間。如果孩子真的靜不下來,或許可以建議他們:「是不是累了?休息一下,我們一起出去散散步?」、「今天就先不讀了,我們聽點音樂放鬆一下?」

讓孩子知道,適度的休息是允許的,而不是偷懶。當孩子覺得放鬆是安全的,他們反而更容易重新找回專注。

聆聽比說教更重要:

如果孩子願意開口,請您耐心傾聽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不要急着給予建議或解決方案。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個能承接他們情緒的容器。

「你是不是很擔心考不好?」、「你覺得哪些科目特別有壓力?」這些開放性的問題,能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

肯定努力而非只看結果:

把焦點放在孩子爲考試所付出的努力上,而非最終的成績。例如:「我知道你爲了這次考試付出了很多」、「你每天這麼認真讀書,媽媽都看到了。」

讓孩子知道,無論結果如何,他們的努力是被看見和認可的。這能減輕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因爲他們知道,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他們的價值也不會因此被否定。

提供實際的支持而非增加壓力:

你可以問孩子:「有沒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也許是幫他們準備一份宵夜,或是陪伴他們做一些輕鬆的活動。如果孩子感到學習上遇到困難,可以一起討論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再努力一點」。

管理好自己的焦慮:

這點好重要!家長的焦慮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孩子。當你感到緊張時,請先深呼吸,提醒自己冷靜。你穩定的情緒,是孩子最大的定心丸。

孩子的心理健康,遠比考試成績來得重要。

當孩子在焦慮中掙扎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師長們溫暖的理解、無條件的接納和堅定的支持。

考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道關卡,不是人生的全部。即使考不盡理想,孩子也依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開啓屬於他們自己的道路。

讓我們一起,爲孩子撐起一片能夠安心面對挑戰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