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後經濟”熱潮帶來新機遇

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健身房揮灑汗水“重塑”形象,學習駕駛、烘焙、游泳等增添新技能,進行近視手術、牙齒矯正和醫美微整形……這個暑假,不少高中畢業生利用高考後這段較長的假期,在父母的支持下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時間和生活,釋放出不小的家庭消費活力。

旅遊市場反應迅速

查到孩子高考成績的那一刻,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朱靜雯懸着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這一年她和孩子共同經歷了許多緊張時刻,“最辛苦的是孩子,現在塵埃落定,我們打算全家一起去西藏旅行,好好放鬆身心”。

對於剛剛完成學生階段最重要的考試、即將走入大學校門的高中畢業生來說,和家人、朋友一起踏上畢業旅程,既是對多年辛苦付出的慰藉和釋放,也滿足了畫下高中生涯句號的儀式感需求。

他們有的選擇高考完即刻出發,有的選擇7月拿到成績和錄取通知書後奔赴遠方。從目的地看,去哪兒旅行平臺數據顯示,北京、南京、西安、洛陽、杭州、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對高中畢業生十分有吸引力,博物館成爲高中畢業生的熱門打卡地。另一個選擇是主題樂園,上海憑藉上海迪士尼樂園和即將開業的樂高樂園,成爲長三角地區高中生出遊的首選。途牛旅遊網數據顯示,畢業遊用戶中近55%的用戶選擇2人至3人同行的出遊方式,與家人、好友結伴出遊,在旅途中分享快樂、留下美好的青春回憶。

爲吸引畢業生們“組團”前來,各地紛紛針對中高考考生推出“憑準考證免費遊”等專屬優惠大禮包。北京古北水鎮、河北野三坡景區、青海茶卡鹽湖景區、西藏林芝風景區、安徽天柱山等景區都宣佈了相關免票政策。此外,一些地方還連帶推出了酒店、民宿、餐飲打折等優惠措施。

途牛旅遊網副總裁齊春光認爲,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普遍爲“05後”,作爲在電子產品和社交媒體陪伴下成長的一代,他們的出遊決策週期普遍較短,在出遊預算和目的地選擇上也有更大的自主權。“05後”既注重性價比,願意體驗“特種兵”式跋涉,也樂於爲興趣和情緒價值買單,可以“跟着演唱會”去旅行,也可以爲了增加儀式感而選擇定製遊、私家團或者選擇私人旅拍、視頻跟拍等增值服務。

除了國內遊,還有不少家庭選擇出境遊,在途牛旅遊網上,短線自由行、長線跟團遊以及郵輪產品是畢業遊用戶的熱門之選,其中,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爾代夫、泰國、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瑞士、埃及等目的地預訂熱度排名靠前。

重休閒更重提升

除了火熱的畢業旅行、演唱會、電玩、聚餐等休閒放鬆型消費外,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願意利用假期考駕照、學編程、健身等。這些消費項目一方面是爲了放鬆身心,另一方面也屬於技能提升,爲將來進入大學乃至未來職業生涯增添競爭力。

爲此,不少培訓機構針對高考畢業生推出暑期優惠活動,吸引年輕學子報名參與。“這個暑期時間長,足夠完成從科目一到科目四的學習和考試。等將來上了大學、參加工作,就不一定有這麼長的空閒時間了。另外開車屬於基本技能,學會後能給將來工作生活帶來方便。”江西遂川高中畢業生劉語甜說,她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學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駕校推出的優惠活動,“20週歲以內大學生、高考畢業生學車報名費優惠至2000元,這個實惠我一定要抓住!”

對不少考生來說,高考的結束意味着心理上走向“成年”的開端,手握消費“自主權”成爲這一開端的標誌。對於高考畢業生的一些消費選擇,父母往往出於獎勵、補償等心理,有意願支持考生的各類消費行爲。有些高中畢業生開始嘗試燙髮、染髮、美容、美甲等,還有不少畢業生將目光投向醫美。美團數據顯示,高考後首周,以口腔護理爲代表的消費醫療訂單週環比增長較爲明顯,牙齒矯正和美白訂單環比均實現近30%的增長,高考生是主力人羣。一些祛痘、護膚項目預計在8月迎來學生訂單高峰。

“考後經濟的火爆,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並重,短期享受放鬆與長期人力資本投資並重,個性化、價值認同日益凸顯,儲蓄傾向相對下降等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說,“這是未來制定提振消費相關政策時需要把握的因素。”

引導年輕人理性消費

高考結束後,不少家長在網上分享孩子考後的消費清單:做近視手術2萬元、買筆記本電腦8000元、換新手機6000元、旅遊6000元……動輒數萬元的賬單讓工薪家庭直呼“吃不消”。

有教育專家指出,高考後學生通過消費來放鬆、獎勵自己很正常,但一定要視家庭經濟實力量力而行。考後消費不只是“買買買”,更是一種真實的人生體驗,年輕人要在貨比三家中學會剋制和珍惜,學會用理性態度來消費,這既是自我教育的達成,也是社會教育的歷練。

“當前考後經濟消費熱潮還是理性的。”汪德華表示,要注意不能形成攀比浪潮,給父母造成經濟壓力。家長應注重引導孩子合理進行財務規劃,給予孩子一定的消費自由度,以培養理性消費觀。

同時,隨着消費主體迭代,新一代年輕人對國產品牌消費的興趣不斷提升。據統計,“00後”考生的國產品牌購買率高達78%,較父輩同期高45%,這爲國貨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一些企業精準捕捉青年羣體的細分需求,開發出適應宿舍生活的迷你用品和小家電。

數碼產品採購也變得更加理性,不少高中畢業生改變了以往對大牌數碼“全家桶”的追求,轉而選擇按需購買。同時,畢業季恰逢國補與“618”大促,不少品牌廠商推出了畢業生專屬折扣、分期免息以及贈品福利等,還有商家推出憑學生證、高考准考證、大學錄取通知書等參與滿減活動,極大提振了年輕人的消費熱情。

考後經濟既是年輕人的一場消費熱潮,也是觀察年輕人消費趨勢的重要窗口。政府和企業等要更好地捕捉需求,強化優質供給,打造長效機制,將短期能量轉化爲長期引擎,進一步帶動整體消費提質升級。

汪德華表示,從商家角度看,除了在現有產品基礎上接好考後經濟紅利外,還可結合年輕人的消費心理和特徵,加大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滿足他們對新奇感、儀式感和情感價值的需求。政府相關部門應優化消費環境,切實保障安全消費。唯有如此,考後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李 丹 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