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技術挖出驚人真相!北海道大學最新研究:白堊紀海底其實是「烏賊樂園」
▲顛覆海洋主權!日本研究掃描百萬年前岩石,驚見烏賊纔是白堊紀真正主角?(示意圖/Pexels)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根據《朝日新聞》引述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發表於《Science》的研究成果指出,長年被視爲在白堊紀主宰海洋的「菊石」可能要讓位了,因爲當時的海洋,其實早已是「烏賊」的天下!
這項突破性的發現,來自一項結合自動化科技與古生物學的新技術。研究團隊透過自行研發的設備,成功從約一億年前的岩石中,掃描出過去難以保存的烏賊喙部化石,推翻了「烏賊在菊石滅絕後纔開始繁盛」的傳統說法。
沒有硬殼也能留證?3D數據還原古代海洋新主角長年以來,化石學界普遍認爲,現代烏賊的祖先因缺乏像菊石那樣的硬殼,難以在岩層中留存痕跡,導致「恐龍時代海中幾乎沒有烏賊」成爲主流觀點。
不過,北海道大學研究員池上森與副教授伊庭靖弘,試着將焦點轉向烏賊口部的喙,這是由與蝦蟹外殼同樣的幾丁質構成,即便脆弱,但若藏於岩石中,仍有機會保留。
爲此,團隊從北海道各地採集了35顆形成於約1億至7000萬年前的海洋岩石,透過自動化裝置進行微層削切,再逐張拍攝照片並拼接爲高解析度3D全綵影像,讓化石輪廓得以完整呈現。
一掃過去只有1顆的紀錄!竟挖出263枚烏賊喙這波高科技「數位化石發掘」讓研究團隊在岩石中發現多達263枚烏賊下喙化石,平均長度約3.87毫米,推估體長約15~20公分,與現代烏賊相近。形態分析更顯示,其中包含39個全新物種,總計40種之多。
除了烏賊之外,岩石中也有少數章魚與菊石的喙化石,但數量遠不及前者,顯示烏賊在菊石滅絕前早已在海中稱霸。
「白堊紀的海洋,與過去的定說不同,其實是烏賊主導的世界。」伊庭副教授表示,這項發現爲古代海洋生態系帶來全新想像。
化石先數位保存再公開,考古也走上AI時代儘管3D掃描過程會導致化石實體被破壞,但研究團隊強調,所有資料皆已完整數位保存,並將公開供全球研究者自由使用。
這種不靠經驗、純粹靠科技辨識與分析的新方法,也讓研究團隊爲它取了名字「數位化石發掘(デジタル化石発掘)」。
對於這場技術革命,國立科學博物館名譽研究員真鍋真肯定地表示,「透過伊庭博士等人開發出的數位發掘與研究方法,未來有望揭開那些過去被人類忽略,甚至以爲不存在的生物與演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