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標誌性忠烈祠 「小中山陵」矗立湖南南嶽

由於陰錯陽差,蔣中正題寫的忠烈祠牌匾,並沒有被完全毀壞,而在文革結束後得到修復。(記者廖士鋒/攝影)

八年抗戰期間國軍傷亡慘重,在抗戰初期乃至相持階段,湖南一直是非常關鍵的戰略要地,國府軍事委員會也在湖南南嶽召開四次全國性軍事會議指揮對日抗戰全局,南嶽還有抗戰時期修築的指標性忠烈祠,有「小中山陵」之稱。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衡山景區的南嶽忠烈祠,始建於1940年,在1943年完工,由當時的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負責,忠烈祠裡面供奉了抗戰以來陣亡的將士,薛嶽當時宣佈「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第一批入祀將領有張自忠、佟麟閣等38人,忠烈祠周圍有19座烈士墓。

由於南嶽忠烈祠設計者尚其煦曾參與南京中山陵設計,所以兩者形制類似,南嶽忠烈祠也有「小中山陵」之稱。沿階走上享堂,途中草坪有大理石拼寫的六個大字「民族忠烈千古」。忠烈祠也有五顆砲彈矗立,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抵禦外侮。

抗戰末期1944年衡陽會戰時,忠烈祠曾被日軍佔領,門窗與玻璃損壞。而在中共建政後,忠烈祠曾於1953年、1966年兩度遭受巨大毀壞,不僅所有「反動碑石」被毀,許多抗戰將士骸骨也遭挖出「拋屍」,相關記載存於1992年出版的《湖南文史》刊物中。

現存的蔣中正手書忠烈祠牌匾,是目前唯一原版的忠烈祠題匾。能夠保存下來,據南嶽旅遊局多年前記載,是因爲被農民拿去當砧板,直到文革後的1982年夏天,偶然被一名新華社記者發現,才經過修復並物歸原位。值得一提的是,蔣中正寫的「烈」字少了一點,有說法是指他希望抗戰「犧牲能夠少一點」。

此外,忠烈祠的「紀念堂」牌匾,原爲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書,中共建政後也被毀,現存牌匾爲時任民革副主席屈武題寫。1984年中共總書記胡耀邦指示修復南嶽忠烈祠,1996年南嶽忠烈祠被公佈爲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嶽忠烈祠雖主祀國軍抗戰烈士,但現場仍能看到大陸民衆主動鞠躬敬禮,而祠內的祝福卡片,也留有不少當代的憑弔,一位訪客的留言是「親愛精誠,勇毅篤行,民國一一二年」。

抗戰時期的南嶽也是全國重要軍事會議召開地點,1938年至1944年,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曾在此召開過四次軍事會議,第一次會議時蔣確立了分期抗戰方針,將抗戰1937年爆發到武漢失守、嶽州淪陷列爲第一期,主要戰略是消耗敵人、誘敵深入,第二期戰略則是「轉守爲攻、轉敗爲勝」,蔣還在會議上與將領們研究曾胡(曾國藩、胡林翼)中興史蹟與轉敗爲勝要道,提出「堅韌持久,以濟遠大」。

蔣中正與宋美齡在抗戰時期也多次下榻于衡山的何氏別墅,該別墅由湖南省主席何鍵所建,裡面有個特殊的設計,即有一條密道藏在衣櫃中,可通往後方的防空洞。

衡陽市內現在也存有衡陽抗戰紀念城,有蔣中正手書的紀念碑,但也是復原品。中共建政後原碑文被毀,並改爲「解放」紀念塔,改革開放後名稱才恢復爲抗戰紀念城,蔣中正的手跡則是2007年利用臺灣留存的蔣氏字體,復原而來。

南嶽區現在也有一座「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陳列館」,該訓練班是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後成立的遊擊幹部訓練中樞,現址由1948年的中正圖書館所改建,該館是當時湖南全省最大的圖書館,現在闢爲遊擊幹部訓練班展陳空間。近年已有大陸衡陽市政協委員公開提議恢復該場館的圖書館功能,定期舉辦專家講座、開展文旅活動,打造以「民國時期的圖書館」和「抗戰歷史文化」爲專題的研究基地。

南嶽忠烈祠奉祀多支國軍抗戰時期的部隊官兵。(記者廖士鋒/攝影)

南嶽忠烈祠的設計與建造,發生在抗戰相持階段,也是當時最具標誌性的紀念陣亡將士的建築物。(記者廖士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