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是蔣介石先生領導的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侵華日軍在北平蘆溝橋一帶生事,國軍卅七師二一九團的吉星文團長,開出還擊的第一槍,八年抗戰於焉揭幕。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九月九日,何應欽將軍代表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在南京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至今已經八十年了。
八十年來,世局翻騰,中國尤然。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後,抗戰的歷史在臺灣逐漸消失,全程參與的郝柏村先生,乃以龍馬精神,寫下數百萬言,更成立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邀請兩岸學者共聚一堂,發表論文,出版專書,盼能還原史實,俱見其苦心。遺憾的是,當年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皆知的一件事,即抗戰是蔣委員長領導的,現在不能形諸文字,公諸彼岸。
我在政大研究中共時,一位北京大學的教授來訪,告以大陸的文字分成兩種,一種是給普羅大衆看的,一種是給知識分子看的,內容不一樣,勸我不必認真。問題是,大陸知識分子看到的,仍以中共對抗戰的豐功偉績爲主,毛澤東的原文多已刪除,難爲這些求真若渴的史學工作者了。
一九九五年七月七日,人民日報的社論表示,當年日寇的主要對手,不是國民黨政府,而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爲己任的中國共產黨。後者「抗擊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侵華日軍,以及百分之九十五的僞軍,因此成爲抗戰的中流砥柱」。謊言既出,駟馬難追,「中流砥柱」四個字,遂成爲大陸媒體敘述此事的共同用語,沿用至今,似乎已無回頭路。
侵華日軍的主要對手,就是領導抗戰的政府和領袖,最好的答案出自毛澤東本人。一九三八年十月,他發表〈論新階段〉,告訴世人:「去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後,全中國就在民族領袖與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的統一領導之下,發出了神聖的正義的炮聲,全中國形成了一個空前的抗日大團結,形成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八年,毛澤東不斷重申此意,表達身爲部屬的忠誠,以求安身立命。一九四九年後,中共也就不斷刪改史實,向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看齊。
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指出,任何人無法否認,蔣先生愛中國和中國文化之心。這一番民族主義,給予他力量,也因此能吸引廣大的中國人民,在抗戰前以及抗戰期間「全心全意接受他的領導」。蔣先生身爲民族領袖與最高統帥,其威儀「有如一代江山」,領導一個貧弱的農業國,對抗工業國兼軍事國的日本,在至苦極痛下絕不屈服,讓克勞塞維茨的理想在中國實現,那就是永不放棄絕望中的奮鬥,成爲一位挽救民族的英雄。
在蔣先生的領導下,中國軍民總動員,組成正規軍和游擊隊五五○餘萬人,經歷一般戰鬥三八九三一次,主要戰役一一一七次,大會戰廿二次,其中以大會戰爲主體,困守西北邊區的中共,一次也沒有參與。由此可知,中共「抗擊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侵華日軍」之說,不但扭曲了歷史,也違反了地理。
最足以證明抗戰爲蔣先生所領導,就是日本向中國戰區的投降書八度提到蔣委員長,並且規定,在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臺灣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內,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輔助部隊「應向蔣委員長投降」。稍具常識都知道,投降的對象是領袖;降書中沒有毛澤東,也沒有中共,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想起林肯的名言「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人」。共產黨員既然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就請破除心中的障礙,以誠實爲上策,從抗戰史開始,逐步還原真相,拉近兩岸距離,共同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