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觀變奏 8年、14年到50年
中共對臺的抗戰歷史敘事,更加凸顯從1895年《馬關條約》起算的「臺胞抗日50年」。圖爲2015年北京九三閱兵,抗戰老兵乘車通過天安門廣場。(中新社)
中共9月3日將舉行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對比10年前的抗戰紀念,可發現隨着時空變遷,中共的歷史敘事和對臺宣傳重點,也有所不同。抗戰一路從8年到14年,再到這次要凸顯的「臺胞抗日50年」,以此強化兩岸歷史連結,也是應對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論述下,所展開的一波文史反獨。
兩岸關於抗戰史觀的分歧,可粗略分成兩大塊,一是抗戰屬於誰的貢獻?二是臺灣角色爲何,是日據還是日治?10年前的2015年,當時仍是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兩岸關係緩和,且閱兵完2個月後就上演「馬習會」,當時中共的論述,仍賣國民黨面子,肯定國民黨當年在正面戰場的作用,習近平還提議兩岸「共寫史書」。
10年後的2025年,民進黨已在臺灣長年執政,中共機艦繞臺成爲常態,國際社會都擔憂臺海風險,再加上臺獨理念堅定的賴清德總統,多次拋出體現兩岸互不隸屬的歷史新解;中共於是一改10年前的論述重點,不着墨國軍貢獻,而是花更多心思強調,臺胞在抗日戰爭中從未缺席。
具體看兩次表述的差異,有關抗戰貢獻,2015年,中共官方的表述包括:「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的正規作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後戰場的游擊戰爭,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的兩個戰場」、「七七事變後的八年抗戰中,中國國民黨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作戰,爲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是這場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25年,大陸官方對抗戰的表述則調整爲:「中國共產黨領導開闢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並多次強調中共是堅持抗戰的「中流砥柱」,這些說法不只散見官方各部門的宣傳口徑,也修訂進再版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從中可看出弱化了國軍貢獻,並先提「敵後」,再提「正面」戰場。
從官媒的宣傳也可見端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陸媒駐臺記者,近1個月來深入多地,推出「追尋臺胞抗日足跡」系列專題,從新北蘆洲、臺中霧峰、南投仁愛到屏東佳冬,訪問祖輩曾參與抗日的後人們,分享當年往事,也提及電影《賽德克.巴萊》;國臺辦27日的記者會上,則宣傳一部大陸拍的紀錄片─《光陰的故事》,稱該片呈現「從馬關割臺後臺灣民衆持續50年的不屈抗爭」,「多角度展現海峽兩岸命運與共、不可分割的血脈連結」。
大陸於2017年,正式把七七盧溝橋事變起算的「八年抗戰」說法,改成九一八事變起算的「十四年抗戰」,以此凸顯共軍在敵後游擊戰的功績,同時「稀釋」國軍的貢獻;接下來的論述重點,則爲從1895年《馬關條約》起算的「臺胞抗日50年」,既加深兩岸歷史連結,呼應抗日主旋律,批駁去中國化的終戰史觀,也緊扣接下來北京將高規格舉辦的臺灣光復80週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