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鬥士返鄉接豬肉舖 推廣地方文化、共生廚房助社區共榮
鄭程日(右二)返鄉繼承家業並推廣在地文化。(好伴團隊 邱宴藜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臺中市大甲區30歲返鄉青年鄭程日,10年前曾罹患生殖細胞癌,在成功抗癌後取得碩士學位,併成爲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2年前返鄉接手父親黑豬肉店舖,除推動行動餐車推廣家鄉日南社區文化,更延續母親社區共創理念,打造共生廚房,讓在地婦女包水餃創造收入,盼讓日南社區共榮。
鄭程日在20歲大學時期參加校隊、社團,相當活躍也是校園風雲人物,但當時確診生殖細胞癌,讓他震驚不已,歷經手術切除腫瘤以及復健,經過3年多抗癌,考取陽明食安所碩士,並通過經濟部食品品保工程師、保健食品工程師鑑定考試,出社會後也成爲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其樂觀積極的態度,讓他獲得臺灣癌症基金會頒發十大抗癌鬥士。
鄭程日多年來在國衛院,投入於食安與健康風險評估相關研究,2023年有感於爸媽年紀漸長,且所學專業與食安、健康息息相關,讓他毅然決然返家繼承父親的黑豬肉店舖。
也因爲鄭程日母親廣結善緣,並希望讓社區繁榮改變,讓他更堅定理念,推動日南地區文化和提升社區凝聚力。他說,返鄉那年原本想走精緻肉舖,但他認爲不符合當地市場和永續性,在慢慢認識家鄉時,發現日南社區有豐富的平埔族文化,便開始想着如何將豬肉店舖結合,於是打造出「崩八食堂」行動香腸餐車,並參加各大市集,販售自家豬肉同時,也結合食農教育推廣家鄉文化。
鄭程日積極投入推廣社區文化。(日南來心肉團隊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後來他透過文化部、臺中市政府擴大傳承文化的理念,開始開發教學材料包、籌辦文化工作坊,還有培訓文化志工、田野調查,收集在地的文史資料,並結合當地日南國中等學校,讓自由車隊訓練,結合平埔族遷徙文化歷史,讓學生們重新復刻平埔族遷徙路線,認識臺中大甲區與南投埔里鎮的平埔族社區。
鄭程日說,社區媽媽們就如自己的母親,一輩子無私奉獻撐起家庭、照顧家人,他也發現不少媽媽礙於生活,沒辦法投入職場,因此他萌生起「共生廚房」的想法,讓社區媽媽在豬肉店舖包水餃,賺取一些收入補貼家用,同時也能「社區共享」,彼此分享自家農作物。
鄭程日表示,他目前想擴大「共生廚房」,已規畫將豬肉店舖旁的老屋改造,做社區共享、互助的據點,讓社區長輩有個休憩之處、婆婆媽媽也能共享,甚至讓在地學校弱勢學生能在共生廚房飽餐一頓,他希望用愛接住日南社區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