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論壇/提升抗生素品質 緩減抗藥菌侵襲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陳宜君直言,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關切抗生素的「可近性與品質穩定性」,這不僅關係病患治療成效,也可能影響抗藥菌的產生。記者曾原信/攝影

目前,全球有愈來愈多感染症病患面對抗藥菌侵襲卻「無藥可用」。根據統計,每年約一百萬人因此失去生命,也有病患在骨髓移植、接受治療後因上述原因而在四十八小時內死亡。多位專家認爲,當抗生素品質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有效濃度皆維持穩定,便可有效殲滅致病菌,細菌抗藥性問題也可獲得改善。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陳宜君直言,當致病菌對抗生素陸續產生抗藥性,代表抗生素黃金時代的結束,廿多年來,除了抗生素新藥研發、上市出現停滯,國際製藥大廠也面臨抗生素供應問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開始關切抗生素的「可近性與品質穩定性」,這不僅關係着病患治療成效,也可能影響抗藥菌的產生,對於公共衛生、安全,更是重要基礎。

在抗生素品質指標當中,抗生素「最低抑菌濃度」與細菌抗藥性的發生機率息息相關。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援引日本研究指出,抗生素即使成分相同,不同廠牌的「最低抑菌濃度」數值也不太一樣,其中差異可達三到廿八倍之多,當上述數值上升二到四倍,便可能引發抗藥性風險。

在臺灣,盛望徽於二○一六年曾參與一項研究,這項研究主要聚焦於可用來治療肺炎等感染症的Levofloxacin(左氧氟沙星)抗生素,結果發現,雖然學名藥的品質與原廠藥相近,但部分產品在酸鹼值pH一點二的環境下,溶解速度明顯較慢,即使經過卅分鐘,仍無法完全溶解,且體外研究針對不同菌株,「最低抑菌濃度」差異甚至可達負百分之一百六十。

盛望徽建議,在抗生素品質監控上,需設立客觀標準,像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測試或穩定性測試等,皆可列爲指標,也可用客觀檢驗法,如高效液相層析(HPLC)、質譜儀檢測等來分析藥物成分、純度,並與標準品比較其中差異。特別是在臨牀情境下,更須明訂相關標準。同時,也須透過系統性管理減少抗生素的不當使用,減緩細菌產生抗藥性速度。

此外,爲了因應抗生素抗藥性議題,世界藥學會(FIP)也呼籲,應擴大疫苗接種,以直接降低感染髮生,減少抗生素需求。臺灣臨牀藥學會理事長張豫立亦認同這項觀點,他認爲,現在全球已有五十六國的藥師可以執行疫苗接種,甚至有廿六國的藥師可以開立疫苗處方箋,很值得臺灣效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