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勝利80週年 走入川渝抗戰現場 兩岸學子動容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右)在館內介紹抗戰時期四川各界貢獻。圖/丘智賢提供

今年是中國對日抗戰勝利80週年,由四川省和重慶市聯合舉辦的兩岸媒體、抗戰後人、青年學子8天的「文化抗戰川渝行」28日落幕。他們到犧牲慘烈的兩地多處遺蹟和紀念館參觀,回顧當年國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的悲愴歷史。

曾任職副市長,也曾經商有成的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多年來收集陳展大量抗戰文物,建成川軍抗戰館在內的多個有關紀念館。他說,抗戰時期,四川人民徵兵達3百餘萬,建築機場等工役又徵調了3百萬人,徵糧共達8千萬石,佔到全國的3分之1,抗戰前內鬥不休的四川,在外敵入侵時,卻團結一致,永不屈服,這就是抗戰精神。

重慶是另一個故事,80多年前,當重慶市民在斷垣殘壁之間看見紅色燈籠高高掛起,就知道這是日本飛機又來空襲的警報,作爲戰時陪都的重慶被日軍連續6年又10個月的大轟炸,市民死傷3萬餘人,財產損失百億法幣,卻沒有被炸垮,空襲一停,生產、辦公、操練一切如常,直至抗戰勝利。

全程參與活動的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說,抗戰是中日兩國總體戰的決鬥,不僅僅是軍事層面,政治、經濟、心理都是戰場,餐桌上看來再平常不過的鹽巴,也是抗戰當年重要的戰略物資,在中國沿海鹽場全被日軍掌握的狀況下,包括自貢在內的四川鹽場,成了供應的希望。

自貢鹽業專家陳星生表示,當時自貢許多中小型工廠在成本激增狀況下,寧可虧本,也要繼續生產供應前方,因此倒閉者比比皆是,而自貢不僅生產鹽,鹽稅也是國民政府抗戰的主要稅收之一,自貢商民更多次捐輸抗戰,一介普通工人的愛國心志,不亞於富賈,同樣令人敬佩。

從桃園來到四川攻讀歷史的廖妤軒說,這次目睹80多年前,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林徽因在月亮田的文化抗戰過程,非常感動,脊椎受傷的樑思成穿着人造鐵箍堅持考察古建築現場,患肺病多年的林徽因在病榻上一筆一筆描繪圖紙,傳世至今。廖妤軒念出林徽因爲其三弟、空軍抗戰烈士林恆所寫的悼亡詩:「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不禁爲之動容。

祖父畢業於黃埔十七期的臺灣籍青年醫師茆致遠說,只有走入抗戰現場,才能感受到烽火的溫度,在當年的廢墟斷樑上,建起了今日重慶的繁華美好,更讓他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