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迎來新股東
南方財經記者吳佳楠 深圳報道
長達一百餘天的專業化整合。靴子落地。
7月22日,康佳集團(深康佳A、000016.SZ)公告,原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已將所持有的康佳集團全部A股及B股股份,無償劃轉至中國華潤有限公司(“中國華潤”)指定的下屬企業。
這意味着,康佳正式告別老東家華僑城集團,迎來新的控股股東中國華潤。據瞭解,此次股權無償劃轉實施後,華潤系通過磐石潤創(深圳)信息管理有限公司和合貿有限公司,合計持有康佳30%的股權。
業界關注的是,華潤作爲實力雄厚的央企,如何帶領昔日“彩電大王”重回消費電子市場榮光。
7月22日,華潤集團在深圳召開2025年上半年工作會議。2025年上半年,華潤集團營收和利潤實現雙增長,其中,營業收入4376億元,利潤總額474億元,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該公司表示,要加快推動區域合作成果落地,開展高質量併購,全力打贏提質增效和虧損企業治理攻堅戰,紮實做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
昔日“彩電大王”迎新股東
作爲昔日“彩電大王”康佳集團,控股權交接正式完成。
7月22日,康佳集團公告,華僑城不再持有康佳股份。磐石潤創持有康佳集團約5.24億股A股股份,佔總股本的21.76%;合貿有限公司通過中信證券經紀(香港)有限公司持有約1.98億股B股股份,佔總股本的8.24%;華潤共在康佳中持股30%。
此次控股股東變更,始於三個月前。4月8日晚,康佳集團公告,接到控股股東華僑城通知,擬由其他央企集團對康佳實施專業化整合。消息一出,在資本市場引發強烈反響。4月10日,深康佳A在經歷短暫波動後一字漲停,報收4.64元,總市值達到111.73億元。
4月29日,康佳再次發佈公告,其控股股東由華僑城集團變更爲磐石潤創(深圳)信息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爲華潤集團,最終控制權仍歸屬國務院國資委。此後,本次股份無償劃轉陸續在7月落地並完成交割。
這意味着,康佳正式告別歷時34年的華僑城掌舵時代。此前,自1991年起,華僑城正式成爲康佳第一大股東。1992年,康佳成爲深圳首個產值破百億的工業企業,還以“彩電第一股”的身份登陸深交所,成爲資本市場的寵兒。上市時公司總資產僅5.49億元,但到2000年上升至89.13億元,8年增長了16倍。進入到21世紀後,彩電行業向液晶技術轉型,海信、TCL等均開始集中投資建廠。
近年來,消費電子行業經歷結構性調整。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規模約爲1.1萬億美元,2024年市場逐步回暖,規模回升至1.15萬億美元。
7月14日,康佳發佈半年報業績預告披露,歸母淨利潤虧損預計3.6億元—5億元。康佳在公告中解釋,公司消費電子業務所處行業競爭持續加劇,疊加新品上市進度不及預期,產品結構未能有效匹配國補政策,同時清理部分庫存導致毛利損失,導致消費電子業務仍處虧損狀態。
另一方面,康佳也正在謀求“第二增長曲線”,即半導體業務。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半導體及存儲芯片業務營收爲1.7億元,收入佔比爲1.53%。康佳在公告中解釋,儘管公司半導體業務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一定突破,但目前公司半導體業務仍處於產業化初期,尚未實現規模化及效益化產出。
產業轉型碰撞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劃轉不是簡單的股權騰挪,也是專業化整合。
作爲前大股東,華僑城在深圳開發了世界之窗、歡樂谷、東部華僑城等文旅地產項目。
對於康佳來說,“易主”既可以爲自身消費電子業務尋找到資金技術協同,隨着對央企專業化整合的正面預期,其信用情況有望顯著改善。
對於華潤來說,一方面是需直面康佳主業、新業務轉型現實;另一方面,接盤康佳屬於機遇與挑戰並存,康佳的半導體新業務或許也是華潤在半導體產業鏈上的關鍵落子,成爲康佳“新故事”極具想象力的一環。
例如,康佳半導體業務正在爲消費電子主業的多元化場景提供協同,比如顯示芯片技術,能助力康佳從電視向商用顯示、高鐵屏顯等場景延伸。此前,康佳積極佈局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存儲兩大板塊。在半導體顯示方面,重慶康佳光電已建成MLED芯片量產線、全製程巨量轉移中試線、Micro LED直顯量產線,以及MLED檢測中心。在半導體存儲方面,合肥康芯威的存儲主控芯片及存儲模組可覆蓋消費級、車規級、工控級場景。
今年4月底公佈中國華潤即將入主的消息後,深康佳A股價4月30日更是開盤即一字漲停,收於5.45元/股。市場再次對這一重大變動顯示出積極預期。
事實上,這場“易主”故事本質體現的是企業在產業轉型期的碰撞融合,康佳的轉型需要新的助力,華潤的產業野望亦需康佳的製造業基因。最終的結局是否重振康佳雄風,抑或是催生真正的產業巨頭?能否迎來春暖花開,故事懸念仍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