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零跑C11,家人推薦途觀,我最終買了ID. 與衆

ID. 與衆是“我”人生當中的第一輛車。適逢年底,12月中旬下訂這臺車的中配版本後,一週內就提到了新車,日常體驗後,來和大家分享分享這次購車、用車的心路歷程。

購車原因

可能很多90後的同齡朋友跟我一樣,畢業後就留在了北京之類的大城市。打拼好幾年,稍微攢了點家底,房自然還是買不起的,但條件範圍內可以買臺車遮風擋雨,增加平時出行的舒適度,改善生活質量。

我的購車預算是20萬元內。一開始看上了零跑C11(參數丨圖片),因爲綜合考量城市通勤,以及對科技感的偏好,擁有不錯的智能體驗的新勢力車型成爲了我的心儀之選。

但是下單前身邊的老司機朋友和家人都勸我打消這個念頭,倒不是因爲大家是新勢力黑,而是他們普遍覺得汽車除了是一件商品外,同時也是一件耐用品,一件工業品。

世上應該沒有其他商品的使用條件比一臺汽車更復雜更苛刻了。日曬雨淋、嚴寒酷暑、高原沙漠、戈壁灘塗、跋山涉水。汽車的品質保障是一道極高的行業門檻。

零跑,或者其他一些新造車,畢竟是剛推出沒兩年的新品牌,還沒被市場完全驗證。這個時候,家裡人更推薦我買大衆的途觀。而汽車爆米花的車媒朋友則建議我不如中和一下自己的喜好和家人的想法,選擇同樣是大衆品牌的智電SUV——ID. 與衆。

外 觀 和 配 置 種 草,冬季續航是決定下單的關鍵

當然,聽說不如眼見,線下到店看車的過程,ID. 與衆憑藉其獨特的外觀吸引了我的目光。創新的造型跟ID. 與衆的名字很搭,金標的LOGO,前艙蓋隆起的線條,前鏟+導流槽設計,再加上動感的轎跑SUV身形,很有一種GT跑車的範兒,一看就與衆不同。

車內也不再是以往大衆或者其他ID系列橫平豎直的風格,線條感和層次感都比較強,即使相比新勢力的零跑C11,我覺得在個性潮流方面也不遑多讓。而一眼種草的顏值,也促使我想更深入探索這款車型。

因爲預算有限,我會格外注重車型的配置,ID. 與衆讓我很滿意的一點就是“滿配”。

不光是座椅加熱通風、HUD擡頭顯示、2K中控大屏、手機無線充電、無線CarPlay這些常規功能。它搭載的一套跟科大訊飛合作的智能大語言模型,更是打破了我對合資車智能體驗的認知。店裡實際體驗下來,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很不錯,開窗、放音樂,包括一些更復雜的問題語音控制都能幫忙解答。

除此之外,車內的應用商店還擁有第三方App可以下載,同時也有優酷視頻和本地生活服務等50多個車載小程序,不用下載直接可以打開用,應用生態基本覆蓋了各個用車場景。智能駕駛方面也有IQ.Drive全旅程智駕系統、全場景無憂泊車系統等使用率很高的配置,整體智能體驗相比之前我印象中的大衆,絕對稱得上全面更新了。

但最終這臺車打動我的原因,還是因爲它搭載了一塊支持614Km續航的寧德時代80度大電池,相比同價位的車型,我覺得它在“電量價比”上做到了“遙遙領先”。而且在我再三要求下,當時在門店進行了一段綜合路況的試駕,北京冬天將近零下10℃的氣溫,這臺車的能耗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沒有明顯的衰減,表顯續航相當紮實,還有15km的應急預備續航用作防患於未然,讓我覺得這臺車的可靠性相當OK。

畢竟買電車我和大家一樣,最擔心的就是續航焦慮了。北方冬天的氣溫又是對電車續航最不利的因素,如果在這種惡劣的天氣下都能有很穩定的續航,日後用車自然放心多了。

駕 駛 體 驗是與衆的拿手好戲

除此之外,我駕照已經拿了好幾年了,但正式上路還算一個新手司機,擔心自己車感不佳,開起來有壓力,特別是北京這種路況複雜且擁堵的都市。

而實際提車後的這段時間,ID. 與衆的駕駛質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4.7米的轉彎半徑,數值堪比A00級小轎車,雖然是一臺尺寸並不算小的SUV車型,但也能做到一把掉頭。方向盤開起來很順手,車也很靈活,底盤很有質感。

翻閱社交媒體很多達人的分享,我覺得這可能和這臺車前後配重50:50的黃金比例有關,還配備了只有在保時捷Panamera等主打運動的車型上才採用的前235mm與後255mm非對稱混合輪胎寬度配置,開起來確實非常輕鬆,很有駕控樂趣,在北方的冬天行駛更加從容。朋友們說買新車往往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磨合,我開ID. 與衆感覺不到一個月就已經相當熟悉了。

我買的這臺是中配,聽說高配車型還有DCC自適應底盤調節系統,駕控體驗還會更加穩定。所以我覺得ID. 與衆雖然是一款純電車,但它依然保持了大衆品牌的德系操控基因,這點非常加分。

另外,ID. 與衆的安全方面也讓我覺得很可靠,它的車身扭轉剛度達到了48700Nm/deg,這個數值已經超越了理想MGEA、寶馬7系、蘭博基尼Aventador等新老勢力的高端產品。

同時,還全系標配了9個安全氣囊。電池安全方面還是首個獲得中汽研NESTA“整車電池安全認證”和“電池安全年度車型”雙認證的車型。可以說不管是操控還是被動防護,這臺車都讓我感到安心可靠,這可能也是我打一上手就能放寬鬆心態去駕駛它的原因。

不僅是自己,朋友家人都說好

自從我買了車後,周圍的很多朋友也給我不少體驗反饋,他們只要坐過我車的都誇ID. 與衆車內安靜,新車無異味,乘坐舒適,加速不突兀。

對我個人而言,用車一段時間後,ID. 與衆“身體力行”的向我證明了它的綜合續航里程確實相當紮實。當初店裡試車的時候我只體驗了它在冬天市區續航基本不怎麼衰減,提車後日常有機會跑高速,發現電耗也不會太打折扣,百公里電耗大約在15kwh/100km左右。600多公里的續航,所見即所得,以我比較常規的上下班代步,加上週末城郊自駕遊的用車方式,基本可以做到一週一充,不需要頻繁的充電。

對家人來說,買車前,就跟老爸說了想法,最終因爲在北京只方便上綠牌的緣故,沒有買他推薦的油車途觀,最終買了ID. 與衆這臺車。老爸聽說後的的第一反應是ID. 與衆是哪個廠家造的車?我說也是大衆家的。他說,那就沒問題了。

我其實理解他的意思,汽車得是經得起歲月考驗的夥伴,相比新勢力,大廠出品在這方面更有保證。現回想起來,買車的時候還好沒有衝動。畢竟車買回來是爲了提升生活品質的,而不是賭它日後會不會給我填更多的麻煩。

總的來說,我對ID. 與衆十分滿意。個性的轎跑SUV造型,主流之上的智能車機,德系品質加持的駕乘體驗,而且大品牌買起來更放心,不怕暴雷跑路,這些原因共同組成了我對ID. 與衆的喜愛和信賴。最關鍵的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它的電池續航也幾乎不會因溫度過低而造成衰減,一年四季都能給我提供舒適安心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