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稅收真相 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2月財政部公佈去年稅課收入實徵數大於預算數5283億元,光證交稅就超徵794億元,稅收達成率高達138%,綜所稅和營所稅超徵金額更破千億元,引發衆議。(圖/財訊提供)

稅收連年超徵,去年超徵數更創新高,引爆朝野「還稅於民」的政治攻防。然而,人民對超徵的誤解,凸顯出臺灣財政、主計單位的保守與債留子孫的隱憂。

今年初的一場券商春酒上,投資圈正熱議市場行情展望。由於2024年臺股日均成交值飆到4124億元,創史上新高,與會人士預期樂觀。「川普上任股市都會很熱鬧,今年交易量不會比去年差吧?」、「但是上面要我們保守預估,兩三千億就好⋯」、「是不是怕稅收沒達標被K?到時候要是超標,會不會又要被拗普發現金?哈哈哈⋯。」

保守編列預算 並非多收錢

沒想到,戲言竟然一語成讖。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2月財政部公佈去年稅課收入實徵數大於預算數5283億元,光證交稅就超徵794億元,稅收達成率高達138%,綜所稅和營所稅超徵金額更破千億元,引發衆議。

姑且不論朝野在此議題上如何政治攻防,但這個事件凸顯出臺灣民衆對「稅收超徵」的觀念,有以下3大迷思:

首先,「稅收超徵」是稅收實徵數高於預算數,這只是「估算」上的落差,並非人民多繳稅。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財政部編列預算過於保守,5年來已經造成超徵數逐年擴大,纔會造成民衆誤解。

實情是,超徵金額是疫後臺灣社會經濟成長與產業轉型的亮眼成果,儘管財政部在編列每年預算時,通常以每年增加5到6%估算來年稅收成長率,但近5年來臺灣企業獲利與個人所得大幅增加,導致整體實徵稅額的年化成長率達到9%,才導致明顯的超徵落差。

企業賺、股巿熱 稅收大增

《財訊》披露,對此財政部官員也坦言,預算的編列往往要考量國內外經濟情勢及經濟成長率,並參酌各稅目特性、近年實徵情形、稅制調整等因素;而且,從預算編列到執行可能歷時逾兩年,難免出現變化。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