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特價就買更傷荷包!逛超市掌握省錢3原則 先拿菜再挑肉才划算
▲逛超市若沒有計劃,只因便宜而購買,反而讓荷包大失血。(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洪菱鞠/綜合報導
面對物價節節高升,日常採買如何聰明節省,成爲許多家庭主婦與小資族關注的議題。日本節約顧問兼理財規劃師丸山晴美指出,超市是最容易累積不必要支出的場域之一,但也正因爲採買頻率高,只要改變一些習慣,就能大幅提升省錢效率,而關鍵不只是買便宜,從採買順序、時機到採購量,掌握3個省錢原則精打細算,也可以買得好又不失控。
1、上午去超市 狀態最好不少人爲了撿便宜而選擇傍晚時段前往超市,搶購貼有折價標籤的商品,若從整體省錢與品質考量,其實上午纔是理想時段,除了能買到仍有庫存的特價品,生鮮蔬果等食材新鮮度也較高。同時,人在早晨精力充沛、不易餓肚子,更能冷靜理性地做出判斷,減少因飢餓而衝動消費的機會。
2、先挑菜再選肉許多人習慣先選肉類主食,再搭配蔬菜,但多數家庭主菜會固定選擇像是雞胸肉、豬絞肉等品項,建議可改採「先看蔬菜再選肉」的方式,依照當天便宜的蔬菜再去搭配適合的肉品,靈活設計菜單,反而能壓低餐食成本。
3、採買以3日份爲基準一次買齊一週食材,容易因爲難以拿捏份量與保存方式,增加備餐壓力,也浪費食材,反之,若每天少量採買,又會落入多買或亂買陷阱。因此以「3日份」爲採買基準最爲實際,是省時又省錢的理想折衷。
許多超市也會將折價標籤貼在甜點、麪包等「非必要」食品上,讓人忍不住順手加購,但再便宜也是開銷,衝動購物比折扣更可怕,購買前不妨考慮是否真的需要。此外,丸山晴美提醒,對於即將過期或賣相不佳的特價品,實際可食部位可能減少之外,若無法在保存期限內全部食用,也會造成浪費,而原價較高的商品,即使打折後價格仍高,應避免被「便宜假象」誤導,結果花更多錢。
而爲了比價、搶便宜,在不同超市之間來回奔波,其實並不划算,無論是開車油錢,或是步行、騎車的時間成本,加上頻繁進出超市增加非必要消費,都會讓原本想省的錢悄悄流失。除非是已經習慣固定購買的特定商品,例如牛奶或麪包,否則建議選擇一家最符合當天需求的超市,一次完成購物清單,才能真正做到省錢又省力。